聚焦养老需求多样化,着力定标准、抓项目、求突破。围绕“原居享老”,扩大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大丰区持续推进居家上门服务、适老化改造、家庭养老床位建设,为居家老年人营造安全温馨的适老环境,提供专业便捷的医疗护理服务,推动家庭医生服务、失能人员照护保险、居家上门服务等政策互通衔接,分层分类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养老助老服务。今年,75—79周岁中度、重度失能老人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提高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购买服务标准,完成困难老人、高龄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000 户,建设家庭养老床位100张以上,全区接受居家上门服务老年人比例达到17%。围绕“社区安老”,优化社区养老服务环境。大丰区补齐住宅小区养老服务设施不足短板,确保新建小区的社区养老服务用房平均每百户不少于30平方米,已建成小区每百户不少于15平方米。推进养老服务站点建设,新建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1个、标准化日间照料中心1个。规范居家养老站点运营,在全区建设农村互助养老睦邻点14个,提供日间照料、膳食供应、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基本养老服务,聚焦社区老人服务需求,大力发展“物业+养老”“党建+农村养老”等多元服务业态。目前,已在大中街道品尚雅居小区、丰华街道海棠社区开展“物业+养老”试点服务,补齐农村助餐服务短板,在全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食材可溯、安全卫生、价格公道的标准化长者幸福食堂12个。围绕“机构颐老”,支持养老机构改革创新。探索“链式养老”服务模式,推进新丰镇、西团镇、大中街道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公建民营”试点,打破养老机构“围墙”,把养老机构的专业人员、专业技术延伸到社区,提供专业化、规范化服务。同时,面向社会老年人开放,提高养老机构床位使用率。
聚焦养老服务广覆盖,着力打基础、补短板、提质效。织密兜底保障“一张网”。大丰区搭建特殊困难老人关爱桥梁,根据老人自理能力、健康状況等建立“红黄绿”三级定期探访机制,与所有分散供养特殊困难对象签订“四方”关爱照料服务协议书,强化监管责任,确保特殊困难老人底数“摸得清”、服务“兜得住”、困境“能解决”,并落实孤寡、失能、高龄、失独等重点老年群体日常探视、定期巡访、结对帮扶3项制度,确保特殊困难老人周探访率100%。健全基本养老“一套表”。大丰区全面梳理基本养老服务需求,瞄准症结、痛点,健全区级基本养老服务指导性目录,实施动态发布机制,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切实把工作措施转化为老年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对经济困难的重点老年群体和高龄老人进行能力评估,优先纳入基本养老服务予以重点保障。推动智慧养老“一体化”。依托区智慧养老信息平合,汇聚线上线下资源,完善养老信息数据库。推动“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化+智能化”相融合,搭建智能化适老体验场景,常态化开展老年人运用智能设备培训,帮助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推广应用独居老人“一键呼叫”装置,同步呼叫亲属、网格员、民政工作人员和智慧平台值班人员,今年再为1100名独居老人安装“一键呼叫”装置。
聚焦养老事业高质量,着力强保障、增效能、拓动力。强化组织保障,绘制养老实事“作战图”。大丰区充分发挥全区养老服务联席会议作用,对养老实事工程重点任务进行细化分解,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把“时间表”变成“计程表”,凝神聚力、挂图作战,切实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赋能康养产业,推动医养康养“双驱动”。坚持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加快老年医疗机构建设,探索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与养老机构床位按需规范转换机制。依托荷兰花海、梅花湾、斗龙港等生态资源优势,加大养老产业项目招商力度,加快建设苏北健康管理中心,推动文化、旅游、医疗、养老融合发展,建设长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高品质康养宜居地。加强培育优质人才“尖兵队”,开展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培训,按季度对养老机构负责人和护理员进行轮训,着力提高养老服务队伍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综合素质。全年培训养老护理员300名以上,提供失能家庭成员护理技能培训100人次以上。采取“送教下乡”方式,加强农村适龄、留守妇女养老服务技能培训,为农村养老服务提供人力支撑。提高一线护理人员待遇水平,开展“最美护理员”评选,切实增强护理人员工作获得感、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认同度,确保养老服务队伍稳定。
老有所养是民生要计,为老服务永远在路上。大丰区将坚持民本思维,以解决好百姓的养老愁事、烦事、难事为出发点,着力补短板、增优势、创特色、树品牌,努力打造城乡统筹、政策配套、服务规范、监督有效、群众满意的养老服务发展新模式,奏响时代为老“最强音”,守护银发最美“夕阳红”,让老年人的晚年更加幸福。 (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