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林场草木葱茏,2021年种植的“碳汇林”已初具规模,湛蓝的天空中成群的白鹭飞过,不少鸟儿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
大丰区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生态保护最好的海岸型湿地,每年约有300万只候鸟在此繁衍越冬,良好的沿海林业资源让候鸟有了安心过冬的“家”。
如何守护弥足珍贵的生态家底?大丰区大力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还首创湿地保护“金融+修复+碳汇”模式。位于林场的100亩“碳汇林”就是试点之一。区林场副场长秦盛华介绍,碳汇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与传统造林相比,碳汇造林以增加碳汇为主要目的。2021年,该场响应上级号召,利用100亩无立木宜林地,进行碳汇造林,栽植中山杉、水杉、落羽杉、薄壳山核桃等树种。秦盛华说,树木和人一样也需要呼吸,但吸进去的是二氧化碳,呼出来的是氧气,生态名词叫“固碳释氧”。一般情况下,树木生长越快,固碳释氧本领越强。基于这一特点,林场的碳汇林下没有种植任何经济作物,加快树林生长,尽量减少土壤的扰动。而后期这些碳汇可作为商品进行“碳交易”。据测算,树木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约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每营造15亩人工林,可以清除三口之家一年产生的二氧化碳,种植碳汇林,不仅为实现“碳中和”作贡献,还能得到生态、社会、经济上的多重效益。(丁一 苏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