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此次传染性极强的新冠肺炎疫情,人们谈“冠”色变。而对于市疾控中心采样组的工作人员来说,他们要到集中医学观察点和居家隔离的密切接触者进行采样,还要到所有复工企业对外来高管人员集中隔离点进行标本采集。他们的工作包括对确诊、疑似患者及密切接触者的咽拭子采样、送检,是排除疑似病例的关键环节。他们是离“冠毒”最近的人。
“吴科长,集中医学观察点发热病人需要采样检测!”2月1日晚上,是市疾控中心采集组第一次接受实战任务,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取样。组长、市疾控中心检验科科长吴银华带领组员开学俊、朱莹莹赶赴现场。冒着严寒,他们赶赴指定点,对六名密切接触者进行咽拭子的采样。当时,正值武汉疫情暴发高峰期,医护人员“中枪”的事屡屡见诸媒体。在吴银华科长的主持下,大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顺利完成第一例采样工作,并及时将实战的经验与其他组员交流,为后续工作开了个好头。
“啊——张开口,对,再大一点,别紧张,放松。”主管检验技师鲁静静和武建民正在集中医学观察点为隔离留观人员采样。在只有不到50公分的距离,鲁静静的护目镜被采样对象呼出的热气染上了白雾,看不清采样对象的采样部位,他只能再靠近采样对象。手上的医用手套隔绝了自己的触感,让血液标本采集工作变得更加艰难,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慌张。他一边耐心安抚采样对象,一边凭借实战经验和专业手法,熟练地用棉签擦拭被采样人的咽喉,规范迅速地放入送检专用箱。防护服、护目镜、口罩,厚重的“全副武装”让鲁静静看上去动作有点笨拙,却并未影响他的专业技术操作。
每次采样对采样人员都是一次巨大的考验。“因为采样时,工作人员与被采样人几乎零距离面对面接触,被釆样的人还不能戴口罩,且采样部位在咽喉,部位敏感,“采样过程很快,用试管从重点人群咽喉部取一点样本就可以了,但就怕对方在采样过程中因喉咙不适咳嗽。”武建民说,“这样护目镜和防护服容易弄脏,脱防护服时,手部皮肤容易沾染上病毒,被感染的危险就更大了。”
由于采样工作风险大,采样质量直接影响检测结果,所以对专业技术要求很高,操作流程也非常繁琐。整个采集过程,要求采集人员精神高度集中,操作程序环环相扣,单是进行三级个人保护,隔离衣、脚套、手套、帽子,里外三层,严丝合缝,绝不能出半点纰漏。无论是采样还是送检,工作人员必须长时间“包裹”在厚重的防护服里,他们的脸庞总是布满护目镜和口罩深深的勒痕。
从腊月三十(1月24日)至今,采样组实行24小时轮班值守,确保随叫随到,随时出发。过了饭点,开水泡饭对付;工作晚了,就在办公室眯二三小时,不耽误第二天任务。大家从不抱怨,互谅互助。“科长,人员安排不过来,我可以多采几次样,多送几次样”武建民、朱克这些老同志常常这样说。“我年轻,我去吧”“我是党员,我去吧”。鲁静静、仲慧是科里的年轻骨干,接到任务,总是跑在最前面。
没有人是天生勇士,但危难时刻,总需要人负重前行。采样、送样,这群与病毒近距离的人,他们也会有顾忌,但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在厚重的防护服下,你看不清他们是谁,但一定知道,他们是为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