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通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要求组建一支涵盖重症、呼吸、影像、院感、护理专业的20人成建制队伍,作为国家中医医疗队,火速前往湖北驰援武汉新冠肺炎一线救治工作。
当天,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副主任医师、东台市五烈镇乡友华海琴主动申请报名,成为国家中医医疗队专家组成员之一。1月27日,大年初三上午9点,华海琴与专家组成员一起从北京首都机场乘坐包机飞赴疫情中心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第一线。
他所在的医疗队支援的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是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首例病例报告单位,同时也是此次疫情的定点救治单位。到达武汉驻地后,华海琴与队友们完成了从岗前培训、战前演练,到实地工作,改进流程等重要的工作任务。
1月31日,他与医疗队队友们一起正式进驻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开启抗击新冠肺炎工作。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省防护装备,医护人员6小时一班,保证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工作,其间不吃、不喝,也不能去厕所。
华海琴说,每天穿上防护服,戴上手套和帽子,再加上N95口罩,一下子就仿佛将他从这个世界隔离开来。在厚厚的装备下,身体就像罩在蒸笼里,对于每个医护人来说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他说,进入工作状态后,将自己装进“套子”中,上厕所是一件麻烦的事情。穿着防护服,出了汗、贴身衣物也变得潮湿,这是最难受的时候,由于不想浪费防护装备,痒也要忍着,不能挠,只能咬牙坚持着。
华海琴具体负责援助医院放射科的工作,地点就在2楼CT室,正对着隔离病房。由于缺乏物理屏蔽,只能小心翼翼的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因为防护服非常紧缺,只有尽量不喝水,工作期间不上厕所,这样可以节约使用防护服。
在放射科工作的每一天,他都提前到达岗位,打开电脑,连上pacs系统,仔细读片,及时根据患者胸部影像给出准确诊断,提出相应的诊断方案,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对病患进行治疗。
起初,一天一个班次的工作量相当大,平均要看数百个患者的影像资料。最多的几天,每天胸部CT量能达到400人次,一天下来,加之带着防护眼镜,眼睛明显感到酸和累,但他都小心翼翼,仔细认真,严防出现漏诊和误诊,必须为临床提供更详实的报告,为临床服务。
在抗疫一线工作,既有带着防护不方便的时候,也会有感染的风险。工作中他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做好防护。不仅要全力投入工作,还要认真思考。每天经过他诊断的影像报告很多,影像表现疑似的病人也很多,相对而言,影像表现的特征较为明显。两肺多发的毛玻璃影较多,可是临床报告的阳性率并不高。善于思考的他,不由得心头一紧,回到驻地,他赶紧向北京专家提交报告,就关于影像表现阳性病人发病率非常高等问题,从专业的角度提出自己的主张和建议。中南医院放射科张笑春教授曾公开呼吁将影像学诊断作为临床医学诊断标准,而不是唯核酸检测为准,后来,新版的治疗标准里接受了他的建议。
华海琴说,工作过程中,有些时候也有想从“套子”中钻出来的冲动或不由自主的行为,但他总是时刻不停地提醒自己,检查自己,是不是有了松懈的地方,从精神上,心理上不断提醒自己。一天下来,患者多、身心累不是最害怕的,最担心的是患者诊断结果的阳性率高。非常可喜的是,最近一段时间,病人的数量和阳性率有所下降,发热门诊排长队的现象也在慢慢消失,医院收治的病人量有所下降,患者的焦虑也有所缓解,情况一天天的好转起来。就这样,他承受着生理和心理上的最大压力,坚守工作岗位,没有丝毫的退缩,转眼间驰援武汉将近一个月。
在重压之下工作的他,有时也会遇到一些惊喜。2月17日傍晚,当地一家饭店的老板得知他们的医疗队驻扎在附近,特意将十来个精心烹饪的菜品,小心翼翼的送到他们的驻地,一分钱也不肯收,放下菜品掉头就走,这让他和队员们非常感动。
紧张工作之余的他在自己的日记上写道:“嫩黄的腊梅在医院一角悄悄开放;窗外,远处楼宇的霓虹灯闪烁着巨大的“中国加油、武汉加油”;交接班时,隔着防护装备的相视一笑……这是一个英雄的城市,一定能赢,必须能赢。加油!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字里行间充满自信。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自己减压,演绎着一个老兵的从容淡定和一个“逆行者”无私无畏。
华海琴为五烈镇双泽村二组人。2月23日傍晚,镇村有关领导来到华海琴的老家,看望慰问他79岁的父亲华国仁。华爹说,去年他的老伴因病去世时儿子回来过一趟。当时,儿子承诺:春节期间一家三口从北京回老家陪伴独居的他过节。去年腊月二十九,儿子突然打电话告诉他,非常遗憾,可能无法回来过节,实在非常抱歉。但坚强的父亲非常理解儿子,因为工作需要,因为国家需要。
华爹与在武汉刚刚下班的儿子华海琴现场视频通话,父子俩在微信里互相问候。不善言辞的父亲希望儿子好好工作,争取好的表现。华海琴遥祝父亲健康快乐。并表示,等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全胜后将一定会回来看望父亲。
华海琴简介
华海琴,男,1976年2月生,东台市五烈镇双泽村人。
河北医科大学毕业后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261医院工作,2005年底转业至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副主任医师,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工作近20年,专注于消化系统和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影像诊断工作。2003年,曾参加过北京“非典”战役。现为农工党北京市委第一医药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国际医药促进会委员。在《健康报》、《家庭医生》等全国性媒体发布科普文章和医学评论文章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