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盐城 > 东台 > 正文
江苏东台:道情声声唱人情
2020-05-29 09:11:00  来源:东台日报  作者:记者 陈美林  

“小方青笑言,君姑母你在上,莫笑妻儿唱道情,当年有个何文秀,流落江湖唱道情,到后来,世道运转,这都是前朝的古人……”

一根琴筒,两根简板,随着几声“嘭嘭嘭”,一场悲欢离合的故事,在略带沙哑的声调里跌宕起伏。

说唱的,是三仓镇联南村76岁的老人杜方中。

那么长的一段戏文,老人一点都没打结地就唱了出来,古稀之年,思维与表达这么清晰,实在是不容易。

老人说,琴不离手,曲不离口,习惯了。

这样的习惯,快四十年了。

对于东台人来说,道情,再熟悉不过。人们亲切地称呼它为“劝世文”,在乡间,每一个农闲的日子,或是节庆时分,总有一些民间艺人应景地出现。他们用方言,说唱着改编后的民间戏文、民间故事、民间新闻,因为表达俚俗、内容典雅,与地区的戏曲、歌谣相结合,颇受老百姓喜爱。

曾经有很长时间,因为这份职业,杜方中自豪、快乐。

家里一份保存了多年的《民间职业团队(艺人)营业演出许可证》,见证了他唱道情的“辉煌”年代。

并不是打小就学唱,四十岁才拿起渔鼓简板的杜方中,相比许多少年从艺的艺人,慢了许多。然而,慢只是时间,热爱却能加速技艺发酵。

这份热爱,是打小埋下的。很多个夏夜,在院子里乘凉的时候,母亲便会唱起小调,那婉转的声音在夏天的夜色中久久回荡,也在杜方中的心里回荡不休。所以,当村里宣传队急需人才,已经务农几年的杜方中,毅然放下锄头,抱起了渔鼓。

成为一个合格的道情艺人并不容易,除了要有过人的记忆力,还要有较高的表达能力。为此,杜方中找到了老艺人王一鲁,跟着他学说书,学唱道情。《白马驮尸》《陈世美不认前妻》《珍珠塔》那些年学过的戏文,杜方中一记就是三十多年。

一段故事唱一两个小时是常事,四五个小时也有,有时实在太长了,就分几次唱。最长的老戏文,要唱到10个小时。

这么多年,新近的事儿时常忘记,可是那些肚子里的戏文却是张口就来。

渔鼓是专门订做的,找来了合适的竹子,裁成80厘米长的竹筒,蒙上一层膜,简单的渔鼓便成了,简板则是两根削好的竹片。为了美观,杜方中还在渔鼓简板上手绘了花纹,并请铜匠,在渔鼓的一头箍上一道铜圈。

杜方中是在四十岁那年考到职业艺人许可证的,有证的杜方中,从此开始了走四方的唱戏生涯。这个村、那个村地走过唱过,他还应邀去了泰州、兴化、如东、启东、海门等周边县市演出。

一人分饰几角,一根琴筒,一副简板,很多次,杜方中一个演员,便成了一部戏。有时候,也会多人分角色表演,在杜方中的记忆里,那时候,唱道情的人真不少。

耍孩儿调、游楼地调、小开口调,这是杜方中最拿手的几个调儿,有时候,他也会兴致上来,编些应时应景的曲子。

这些年,时代车轮滚滚向前,道情离我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遥远。值得庆幸的是,在我们东台,现在仍然有不少群众文化工作者在唱着它。杜方中骄傲地说,不仅自己的女儿耳濡目染会唱几句,这几年,新街、南沈灶、富安等地常有人来跟他学唱道情。

只是,如今的文化工作者们,不再是简单的说唱了,他们将它加工提炼,结合时代步伐,推陈出新,颂扬新人新事。比如,东台市文化工作者自编自演的苏中道情《土地的故事》,曾荣获第十一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金奖。

是的,正是因为有杜方中等老一辈艺人的坚持,有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今天的我们仍然领略到渔鼓道情这种传统曲艺的魅力。

责编:盐城东台文明办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