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斗山”,“母亲海”风涛镌刻的迷人作品。
巴斗自古依海涂。二百多年前,巴斗浅海区潮起潮落,涛涌澎湃,沙鸥击浪,渔影追月……那时,海里的鱼儿、天上的鸟儿,便是这片连陆浅海的主人。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正规“半日潮”,牵引着东泻入海的黄河水、长江水以及太平洋海水西行抵达这片浅海区。在慢水退潮时,来自遥远的黄土高坡和青藏高原的无数泥沙沉积淤高,一块神奇的潮墩横空出世,屹立海涂。
潮墩又名避潮墩、救命墩。潮涨时可登高观潮情,潮高时可上墩避水淹。
最早来此潮墩谋生的是两兄弟。潮涨前,兄弟俩插竹拦鱼;潮退后,兄弟俩登滩踩贝,收获了鱼、虾、蟹、贝之后,便担起海鲜去外地,向农夫们换取杂粮充饥。在守海度日中,兄弟俩采集海滩芦苇树杆搭起一间草棚,割来海滩茅草铺了一个夜宿地铺。
吃饭无桌凳,盛饭无碗具,兄弟俩以采回的大文蛤壳当碗,用树条刮削成筷,把一只贮粮的笆斗翻个底朝上,当作饭桌用,过着极为艰难的日子。
此后,来这里落脚谋生的赶海人日益增多,用笆斗翻过来当桌子吃饭也就习以为常了,渔夫们戏称这种吃饭的方法叫做“笆斗饭”。天长日久,叫偏了口音,“笆斗饭”成了“巴斗山”。
“巴斗山”是一座追赶红太阳的“风水山”。随着海势东迁,1977年经东台县委批准,整个巴斗渔村迁至梁垛河入海口的挡潮闸的闸北重建。
与海情深,守望大海的巴斗人,世世代代沿袭着“一日两潮”“一日两海”的赶海习俗。如今,海涂上珍藏着一串串脚印,浪涛间飘荡起一阵阵渔歌,生动展示了巴斗人“一日二海”的生活画卷。
海角巴斗,名副其实的大海骄子。她像一首隽永的诗,也像一幅水润的画,令人陶醉,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