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盐城 > 东台 > 正文
江苏东台:“林三代” 的绿色大道
2020-07-09 08:47:00  来源:东台日报  作者:记者 叶海慧  

东台,华东沿海地区苗木重点产区,全市苗木基地15万亩,年销售额达40多亿元。植根这片绿色的土地,一个个与苗木种植、销售、养护相关的公司孕育而生,茁壮成长。“林三代”朱海波独资创办的东台和谐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屹立其中,以新生代园林公司的形象被市场接纳,发展壮大。

朱海波生在林场,长在林场,标准的黄海森林公园的“林三代”。从小耳濡目染苗木种植、管护工作,他对苗木的了解要比外行人在行,这也机缘巧合地成就了他的第一笔生意。

2010年,还是大三学生的朱海波到安徽滁州游玩,偶然中结识了当地林业部门工作人员。彼时的滁州正大力发展“森林增长”工程,需要大量适种苗木。朱海波侃侃而谈家乡的苗木产业和经济发展状况,双方相谈甚欢,当场达成合作意向。后经几次深入沟通和磋商,最终成就了朱海波第一笔生意,金额达80余万元。“对于一个在校学生来说,那是天文数字,我的父母都怀疑我被人忽悠了。”回忆当年,朱海波笑着说。依托家乡成熟的苗木市场,他迅速供应优质苗木,无论品质、价格和服务都让对方异常满意,钱款很快进账,一家人才觉得那是真的。

这次成功,彻底改写了朱海波的人生轨迹。按照他和家人的计划,大学毕业后,找一家工程公司或者考公务员,从此走出林场,过上城里人的日子。可是,象牙塔里“轻易”挣来第一桶金,颠覆了朱海波对苗木产业的认识,重新审视苗木的价值后,毅然投身苗木产业发展。

大学毕业,朱海波怀揣父母提供的5万元就业经费和第一桶金,到常州苗木市场,租了一个摊位,闯荡苗木商海。

苗木生意,下连农民,上接市场,中间还要与苗木经纪人打交道,有很多门道,也有很多“坑”。这让这个刚刚走上社会的“小白”,撞得“头破血流”。一次,朱海波接到了一笔几十万元的中山杉订单,他亲自跑种植基地确认品种、挑选优质苗,可是等货发到目的地时,却被对方退单。究其原因,是苗木品种发错了。朱海波明知“这个亏吃得有点窝心”,但只能咽下,并以最快速度组织新苗木发出,确保客户不撤单,期间产生的所有费用全由自己承担。

“这样不是亏得更多吗?”记者不解地问。

“亏都亏了,还不如多亏一点,做得更好一点,让客户满意。”朱海波说,这么多年,他一直遵循本心,自己的问题自己承担,宁可自己吃亏,也要保持良好口碑,期待下次更好的合作。

三年的常州苗木市场经历,朱海波跑遍了全国各地的苗木市场,对苗木市场了解更深,信息也更灵通,积累了把握市场的能力。2014年,做足准备的朱海波带着一腔热血回到家乡东台,成立了东台和谐园林建设有限公司,从苗木培育出发,同时承接苗木工程施工。

创业10年,他收获了很多,也付出很多。一次,为了寻找一种嫁接苗的载体,朱海波和同伴在向导的引领下,深入人生地不熟的湖北恩施的大山中。崎岖的山路,陡峭的悬崖,与世隔绝的丛林,摩托车到不了的地方,他们步行而上,没有网络,没有电灯,夜晚借宿护林员的住房,新鲜劲一过,内心开始恐惧,但是回头不可能,只能继续往前走,直到两天后走出大山,他的心才重新回到了肚子里。虽然此次考察未能开花结果,但是这段经历深深地烙印在朱海波的脑海中,沉淀了其“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气魄。

植根东台,发展产业。如今,朱海波80亩的苗圃已发展至3000亩,遍及弶港、三仓、梁垛等镇,销往安徽、山东、河南等地,入选10家重点房企合作资源库,专注房地产园林绿化,辐射带动农村苗木产业发展,每年提供临时就业岗位两三百个。

责编:盐城东台文明办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