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湖四海,大学归来,天南地北,最爱东台。”
似火的七月,又掀起新一轮暑期社会实践热潮,今年的东台籍大学生暑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持续火爆,数百名大学生同台竞岗,125个职位炽热抢手,选拔过程复杂严苛,可谓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参与度最高、竞争最激烈的一季。
为何“返家乡”活动会如此受到大学生的热捧?它又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的?这还要从一个了不起的团组织讲起。
诞 生
小学生的假期有兴趣班,中学生的假期有成堆的作业,而大学生的假期不外乎聚会、旅游,或者考个驾照,找个兼职,始终是零零散散地独自行动,没有成为气候。2014年4月,当时就读于南京财经大学的东台籍学生邱敏偶然了解到“江阴大学生联合会”这个组织,每逢假期,联合会的同学都会组织一起参加社会实践。“为什么不搞一个东台大学生联合会呢?这样可以认识更多的朋友,大家分享资源,假期共同为家乡作贡献。”邱敏把这个想法跟身边几位东台同学沟通后,很快大家便发动起来,没多久,这样一个类似“东台老乡会”的组织就吸纳了将近300多人,并且还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线上志愿服务活动。
眼看“队伍”逐渐壮大,邱敏再次借鉴其他联合会的做法,决定向家乡靠拢,向东台团市委寻求依托和帮助,没想到团市委也正在规划搭建一个平台,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也为家乡基层发展注入活力。双方一拍即合,2014年7月,这个以乡情为纽带,突破地缘限制的共青团东台市委直属团组织——东台籍大学生驻外团工委(以下简称“团工委”)正式成立,而邱敏也以发起人的身份,担任了首届驻外团工委书记。
成 长
有了明确的组织,同学们也有了更清晰的发展方向,在团市委的指导下,团工委开始常态化联系、凝聚和服务东台籍在外就读大学生,架起大学生与家乡之间的“乡情桥”。
建立之初,团工委以自由发展为主,帮助大学生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青年才俊,不断扩充乡友资源、校友资源,充实人脉。而且经常举办青春榜样故事分享会、英语四六级讲座、考研经验分享会、公务员考试辅导班、线上大学生实践故事分享等。为了密切联系家乡,团工委还举办各类返乡就业创业政策宣讲会等,开展就业创业培训,组织参加线上和线下招聘会,加强了青年学子对家乡发展的认知,帮助青年创业就业。同时,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激发大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升了他们融入社会的能力。
2016年8月,团市委举办“缤纷童年·七彩公益夏令营”活动,首次将团工委隆重推出,从那之后,团工委与团市委的联系更加密切了,社会实践活动初具规模。
2019年2月,东台籍大学生驻外团工委迎来第五次换届竞选,团市委面向全市东台籍大学生发出竞选启示,将团工委的知名度再次提高。通过这次换届竞选,团工委更加明晰完善了组织架构,设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青年发展部和社会联络部5个部门,设书记、副书记、秘书长以及各部部长等职务,每一至两年进行换届竞选,各部门均由团市委对应部门指导工作。
突 破
2019年6月,团中央下发《关于开展全国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东台市被列入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首批试点区县。
契机就在眼前,借助着“返家乡”活动试点的良好机遇,团市委迅速推动团工委发展迈入快车道、跑出加速度,将东台籍大学生暑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在盐城地区乃至全省率先推开。活动围绕政务实践、企业实践、公益实践、兼职锻炼四个方面,通过一个月的时间,有效助力大学生个人成长和基层党、团组织中心工作,第一季“返家乡”活动一经发布就吸引了8000多名家乡学子关注,100多人获得实践岗位。
今年2月,计划好的第二季“返家乡”活动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而搁置,团市委随即逆向思维,“见缝插针”,巧借抗疫时机,及时把握众多大学生滞留在乡的实际,指导团工委“火线行动”,密集联系在乡大学生,积极开展各项实践活动。那些日子,他们为战“疫”前线家属的子女辅导功课,为值守在防疫一线的工作人员送防疫物资,他们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宣传正确佩戴口罩的方法,他们在镜头前眉飞色舞,为家乡西瓜直播带货……一个个高质量活动的开展,使团工委的影响力得到空前增强。
前不久,盐城团市委下发《关于印发 〈关于实施大学生青春留盐“十百千万”工程的意见〉 的通知》,将东台大学生驻外团工委工作模式在盐城各县区全面推广。
收 获
借助“返家乡”活动开展的美好势头,越来越多的东台学子选择在假期回到故里,深入基层,用青春的力量为家乡添一笔亮色。
“今年的活动共有200多人报名参加,我负责录入每个人的信息,记录归档。”刘畅是今年暑期“返家乡”活动的组织者,也是第五届团工委书记,这是他第二次组织参与相对大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刘畅直言,参加社会实践所学到的东西要远远超过在大学所学到的,不论是组织者还是参与者,实践的每个环节和细节都带给他更强烈的“实战”感。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生陈婧茹去年参加了暑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倍感收获的她今年再次报名参加并顺利通过面试。去年在社区的实习工作,让她深刻体会到民之所需,了解到基层工作的艰辛与不易,今年她特意报名到财政局实习,想体验不同岗位带来的不同收获。“回家参加社会实践,让我重新认识了家乡,也重新认识了自己,更学会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陈婧茹说,展览馆透出的千年文化积淀,城市规划馆展现的未来美好蓝图都令她无比动容,厂房、工人、科技产品……每个画面都让她真切感受到家乡繁荣发展的生长速度,“希望未来规划早日成为现实,也期待我今年的社会实践表现。”
第一季“返家乡”活动的参与者林吉茹所学专业涉及到机械、软件、电子设备,当看到一个个高端企业在家乡的落地投产,她有了想要回家乡发展的决心,“这样一段美好而真实的经历,让我们认识到任何一份工作都有它必须坚守的义务。”林吉茹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让她对生活有了更深的领悟,做任何事都要具备坚强的素质,需要在工作当中正确地看待一切责任。
“社会实践收获颇多”“社会实践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社会实践让我更爱东台”……每一次社会实践结束,总能听到这样的感悟,对大学生们来说,这些都是无比珍贵的收获。
当然,有收获的还不止他们。
每年暑假三仓镇都会迎来大批的游客,此时大学生的加入,刚好为镇上接待工作增加了人手,特别是在农业园区,大学生志愿者的引导和讲解,成了园区里一道新的靓丽风景线。为了让不同的大学生体会到不同的岗位,三仓镇还在辅导留守儿童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上安排了实践岗位。“我们愿意提供更多的机会给返乡参加实践的大学生,这既是为他们提供学习平台,也是为我们的工作注入活力。”三仓镇党委书记杨廉俊表示,不仅是在寒暑假期间,三仓镇随时欢迎大学生回到家乡实践、创业、奋斗。
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虽然来自不同的高校、不同的专业,但个个精明强干、才华横溢,深受用人单位青睐。东台镇在今年的“返家乡”活动中为20名“返家乡”大学生提供暑期社会实践岗位,“通过这样的活动让东台籍大学生了解基层、走进一线,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等方面有所作为。”东台镇团委书记徐冰洁说道,希望青年大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与社会现实需求相结合,主动服务基层群众,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同时也希望活动能够吸引更多大学生回家乡发展,参与家乡建设。
超 越
由于每年“返家乡”活动的参与人数是有限的,实践岗位对于前来报名的同学总是“僧多粥少”,为了不让落选的同学灰心,团工委特别策划联系多种实践活动,专门提供给没能参加“返家乡”活动的同学,周鸿昊就是其中一位。
7月24日下午,在盐城举办的“东台文旅潮玩yeah”活动,周鸿昊第一次以组织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活动中他负责场务工作,分发荧光棒、协调同事、安放桌椅,每一项工作他都仔仔细细地完成,对于大一年级的他而言,这样的社会实践实属难得,“以前是台前的观众,现在是幕后的工作人员,整个活动流程让我学会更加立体地看待事物。”周鸿昊说,这一次的社会实践不仅增加了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还让他领略到不同学校同学的精神风貌,结交了不少新朋友。虽然没有在“返家乡”活动中脱颖而出,但这些落选的大学生却没有“被抛弃”的感觉,团工委细心地照顾到每个想要参加社会实践同学的心情,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给大家。
现在每当寒暑假到来,引人注目的已经不仅只有“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其他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也缤纷亮相。东台大学生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520汉服青年联谊交友会、创建文明城市大学生志愿行……“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带来的成果早已远远超过活动本身的意义,受活动影响,许多大学生主动提出希望加入到团工委组织中来,渴求涉猎到更多的社会实践知识。不仅如此,许多需要大学生志愿者的基层单位,在看到团工委举办的系列活动后,还会主动向他们“要人”,渴望年轻力量的加入。
从一开始的“主动请”到现在的“找上门”,短短6年的工夫,团工委已经能把各项实践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发展势如破竹,从最初发起成立时的3名在校大学生,人数逐年稳步递增,现有新、老成员3000多人,分布在以长三角地区为主、涵盖全国绝大多数省份的全国众多高校,一个“返乡大学生身边的共青团”越发成熟稳健。
成 就
江苏省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项目、东台市共青团工作“优秀集体”、“三下乡”实践活动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每一次取得荣誉,每一次交流发言,每一次媒体报道都见证了团工委的成长、见证了东台籍大学生的蜕变。一系列工作的开展,不仅在学习交流、实践实习、就业创业、志愿服务、心理咨询等方面助力东台籍大学生成长发展,而且还团结引领东台籍大学生了解家乡、关注家乡、心系家乡、立志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团工委自成立以来,先后开展各类活动68场,累计覆盖大学生4000人次,一届又一届的大学生从中受益,走上工作岗位,团工委也成为了他们成长路上的加油站。团市委学少部部长郑娴表示,社会实践活动涉及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等多项内容,希望同学们不怕苦不惧累,多接一些“烫手的山芋”,利用好每一个实习机会,彰显青春修为,展现青春风采。
接 力
“才工作了一个礼拜,我已经被这份工作深深吸引,我热爱家乡,热爱基层,热爱这里的一切。”在团市委实践的舒心亦这样说。
“我学习了专业的拍摄、新闻写作,更在一次次的采访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开阔了眼界。”在融媒体中心实践的陈雅雯这样说。
他们用脚步丈量家乡广阔天地,用青春助力家乡繁荣发展;
他们为团的工作增强力量,为基层党务注入活力,为个人成长丰富羽翼;
他们在实践中去娇气、接地气、增才气,更加明晰自己的学业目标和职业规划;
他们把个人发展与家乡繁荣发展紧密相连,他们紧握青春奋斗的接力棒,以青春之力奉献青春之事业,以青春之火点燃青春理想。
如今,团工委的发起人邱敏已在伊利集团任职,回忆当年,她发现自己曾用满腔热血做了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时光荏苒,后浪翻滚,东台学子换了一届又一届,令人欣慰的是,他们依然初心未改,脚步不停,青春的光始终在这片热土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