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绵的雨季,终于停歇片刻。8月2日一大早,安丰镇丰西村的崔进国,在家庭农场仓库里忙活起来。“今天飞防的人还挺多。”崔进国在微信群里和镇农技人员沟通好,向一旁忙着调配药剂的妻子说道。夫妻俩把植保无人机搬到三轮车上,带上备用电池和发电机,便往离家不远的稻田驶去。
崔进国种田,也不过才五六年时间,但前前后后投资设备可不少。自家有了烘干机、高地隙植保机、收割机等。今年,还购置了极飞最新款植保无人机。不断接受新技术,升级设备,崔进国一直爱钻研,肯投入。
崔进国今年34岁,原本在外地上班,多年前在无锡做外贸时与妻子结识相恋。2014年,喜迎二胎,夫妇俩决定放弃外地工作,回老家保胎生子。突然回到农村老家,崔进国一时失去方向,不知道该做什么好。然而机缘巧合,妻子分娩住院时,隔壁病房一位产妇家属和崔进国说起承包土地的事,这让他动了心。从开始考虑到正式签订承包合同,前前后后只用了五天,崔进国几乎没有多想。“反正年轻,有点积蓄,就试一把吧。”第一年,崔进国承包耕地200多亩,成立家庭农场,开始试验种植水稻、小麦。
“我们夫妻俩都没种过田,没有想到会那么苦。”崔进国回忆刚开始的几年,满是感慨。因为种田的很多技术都不太懂,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崔进国就四处请教农技人员和种植大户。技术问题得以解决,农活还得自己实打实去做。开始,崔进国还没有接触高地隙式植保机和飞防,只知道用最原始的方法喷施农药。“有时天刚亮,就背着药水机,深一脚浅一脚踩在地里喷施农药。”妻子负责照顾两个孩子,田里的大事小事,崔进国都是亲力亲为,实在忙不过来时,才喊几个工人帮忙。“能节省一点成本,也是好的。”
2016年,是很多农民印象深刻的一年。那年梅雨季节来得早,雨水又多,多数小麦品质都不好,价格也很低,崔进国也没能幸免。那年,地里的小麦染上赤霉病,亏损十多万元。如今说起这段经历,崔进国脸上已不见难色。“种田真是靠天吃饭,一定要保持平常心。”崔进国很是坦然,那次经历让他真正明白,掌握科学的管理和种田技术是多么重要。
于是,崔进国更加重视“学习投资”。这些年,每年市里组织的农技培训,崔进国都积极参加。2016年,市里组织种植大户到盐城听培训讲座,邀请水稻种植专家传授讲解农技知识。和大家一样,崔进国被讲座吸引住了。“那位老师讲得既专业又通俗易懂,一个半小时的讲座,硬是被我们咨询问题,拖长了整整一个小时。”那次讲座,让崔进国知道,病虫害防治,农药喷施,时间很重要。崔进国还加了专家的微信,直到现在,有什么技术问题,都会在微信上请教。崔进国说,自己掌握的技术经验可能不如一些老农,但年轻就是资本,自己学习能力强,接受新鲜事物速度快,办事果断,也能抢占更多商机。参加完培训,他立即投入30万元新买来四台烘干机。虽然投入成本大,但是回报也是喜人的。同年,就是利用这些烘干机,保证了水稻上市品质。刚刚惨遭小麦收成打击的崔进国,在水稻经营上尝到了甜头。
去年底,崔进国报名参加了广州极飞植保无人机培训班,学习飞防技术。今年疫情期间,春耕春种受到影响。为了减少人工,抢抓时机,崔进国购入植保无人机,按时完成田间农药喷施。如今,崔进国已承包土地600多亩。从对种田一窍不通到越种越感兴趣,崔进国说,只要保持对土地的情怀,肯往里钻,总会感受到种田的乐趣。“如果有合适的地块,还想继续承包,扩大规模。”看着田块上自动化作业的植保无人机,崔进国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