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富安北街居委会的六浅沟,除了角落里蔓延着水草,整个河道清澈见底。水面上,碧波荡漾。一群群小鱼在水里悠然游动,还会不时分两支队伍,交错游开。“鱼苗的成活率很高。”前来巡查的工作人员高兴地说。
在东台市,采用“以鱼养河”保护水生态环境的工作并不是第一次。早在2017年,唐洋镇临灶村就有几位村民自发买来鲢鱼、草鱼,投放到河里,以期提高水质。“我们自掏腰包买了鱼苗投放,对水质确实起到了改善作用。可是好景不长,经常有人来偷鱼、抓鱼,后来就不了了之。”提起往事,村民们直摇头。
为避免此类事情发生,需要把分散的村民组织起来。从2018年开始,富安、唐洋、新街等镇,由村委会倡导组织,沿河群众自愿参与、认股筹资、按股收益,积极推广“以鱼养河”治水新模式,维持水生态系统平衡。同时,执法部门依据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大联合执法和监管力度,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方式捕捉钓取河内的各种鱼类。
每到夏季,河内水草长势迅猛,既影响了水质,又破坏了周边生态环境。投放食草鱼类,是治理及预防水草泛滥极为有效的方式,也最环保。
在唐洋镇,鼓劲村的村民们说:“水葫芦、水花生是河道整治中的老大难问题。去年村里做实验,在一些河道放鱼苗。到了下半年,经过观察比对,发现放了鱼苗的河道,河里水草明显少得多,尤其是放了草鱼苗的河道,基本上没有水草,河面很干净。”去年,该村采取沿岸村民入股的方式购买鱼苗投放。今年,采用村集体集中入股的方式购买鱼苗,既保证人人享有养鱼、食鱼的权利,又让村民互相监督、自觉自律,不让垃圾入河,保证河道清洁,从而实现生态保洁。
春夏之交是投放鱼苗的高峰期。“鱼苗投放下水后,就可以啃食水草,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富安镇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捕鱼、放鱼苗,是这几年一直循环的事情。投放到河里的鱼苗,个个都是“吃草能手”。种类包括草鱼、鳙鱼、鳊鱼、鲢鱼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喜欢以水中的杂草和浮游生物为“主食”,不需要额外投放人工饵料。自从河里有了这些花鲢、草鱼、鳊鱼后,夏季水草就很少滋扰了。为了来年河畅水绿的美景,每年三四月,村民都要请它们来入住。
“你看,今年三月投放的鲢鱼苗,到现在每条增重约0.5公斤。”据测算,鲢鱼每增长1公斤,就能消耗40-50公斤水草,一条鲢鱼每年可长3-4公斤,可吃掉150公斤左右的水草。另外,成年鲢鱼可储存一定比例的氮、磷,通过捕捞鲢鱼,又可将水中氮、磷带出,进一步降低了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使水体形成一个有效的生物链。
近年来,因村民环保意识不强、农业面源污染、污水入河等原因,东台市很多河流水质一度由Ⅲ类下降为Ⅳ类。市河长制工作办公室积极发力,发挥官方河长和民间河长力量,制定“一河一策”。积极落实禁捕政策,探索生态化发展路径,推进水质稳步好转。如今,全市各河口新设立了醒目的标识牌,设置相关防护设施,有效阻拦固体污染物进入河道。同时,也为各类水产资源提供了稳定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