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盐城 > 东台 > 正文
江苏东台:留住乡愁 留住美 一个落后村的“蝶变”密码
2020-08-24 09:36:00  来源:东台日报  

甘港,一个甜蜜的名字,一段甜甜蜜蜜的生活。

走在甘港,你会发现,在农村,幸福也可以这样唾手可得。

竟然没有很多人向往城市,在甘港,村民们怡然自得,并以此为荣。

在甘港人眼里,甘港,就是幸福的代言。

天堑相隔,一段并不甘甜的日子

甘、港,仔细琢磨这两字,瞬间就想到了水,而且是甜蜜的。

是的,身处水乡,甘港村名的由来与水密不可分。

有老村民说,村子里河流众多,有几条大河相互交错,那形状,就像汉字的“甘”。

又有老村民说,当年甘港以东是白茫茫的一片大海,海水很咸,庄稼没法生长,老百姓没有水吃,范仲淹到东台后就组织当地村民围海造田,修建成范公堤,从此,境内河水清澈甘甜,甘港也由此而得名。

无论哪种由来,甘港这个名字,用了很多年很多年。而甘港的发展,也和水脱不了干系。

追溯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于甘港之“甘”,村民们其实并不认可,怎么说呢。位于五烈镇最东北角的甘港,地处东台、兴化、大丰交界处,往东,紧邻204国道,然而一条宽阔的串场河让甘港人隔河千里远;往北,车路河水波荡荡,船,是主要交通工具。两条大河,俨然两根带子,捆缚住甘港人走出去的步伐。

摆渡,村子里稍微上了年纪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河面七八十米宽,船夫撑个小船,两边来回,单程也得刻把钟。村里62岁的老干部张明太至今记得,有一年,他去城里的姐姐家走亲戚,一早就走路,走到串场河,刚好摆渡的人在,顺利坐了船。可是下午回来晚了点,船夫已经停船上岸了。张明太喊了半天,船夫没听见,无奈,张明太游泳过了河。

被河隔开的甘港人,仿佛与世隔绝般,自顾自地过着日子。老村民们聊着过去,“锅箱”“丁头府”“水龙”等一些旧词就冒了出来。他们说,过去甘港,家家户户都没有专门的厨房,条件好一点的,在家里弄个“锅箱”,做饭、生活都在一个屋檐下。条件不怎么样的人家,多是“丁头府”,房子南北向,呈直筒型,屋子高度只有一个成人高。进门便是烧水煮饭的地方,里间作睡觉和堆放粮食之用。整个房子没有一块砖头,土坯为墙,茅草为顶,两三根竹子就是大椽。因为大多数人家都是茅草房,没有专门煮饭的地方,那个时候,常常有人家意外失火,“水龙”便是旧时消防车。

说收入,当年的甘港,大部分的人家是靠着几亩地过日子,麦子收了种水稻,水稻收割再种麦子,收成好的年头,勉强能够果腹,收成不好,温饱都成问题。

甘港也是有工业经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甘港皮鞋在附近小有名气,台城几家商场里,不少鞋柜的皮鞋都是甘港人做的。彼时,甘港还有一些小橡胶作坊,规模不大,多是家庭作坊的类型。要说大一点的厂子,要数四家村办厂,然而厂子经营毫无生机,年年负债。

1993年,当29岁的刘怀仁走马上任甘港村书记时,村集体欠下270万元债务,债主频频上门讨债,一次,几位债主将他拦在路上,硬是开走他的摩托车“顶债”。

甘港的日子,何时能够真正甘甜起来?甘港人盼望着、奋斗着。

誓拔穷根,一场奋进小康的进程

穷则思变,这是发展的必然,对人如此,对一个村庄更是如此。

甘港的“翻身”,从一场轰轰烈烈的改制开始。村里资不抵债,先拿村办厂“动刀子”,该关的关,该停的停,该租的租,该破产的破产,村里大刀阔斧精简二三线人员。霎时间,销掉银行债务170万元,改制后的几个企业很快恢复了生机,原打算4年还清的债务3年便全部还清,甩掉“包袱”的甘港走上发展的新路。

1999年,对于甘港人来说,是一个特别难忘的年头。那年春,投资90多万元的甘港大桥建成。通车那天,甘港村开进第一辆汽车,村民们扶老携幼、欢天喜地,不少在外老乡纷纷回来,共同见证改变甘港的历史性时刻。

一座桥,打开了甘港对外的通道,从此,甘港人大踏步走在了发展的通途之上。每一天,甘港大桥上来来往往,各种货物通过大桥,运送到全国各地。

对此,小橡胶厂厂主杨怀金特别激动。1993年就开始做小橡胶生意的他,不怕烧炭压模的辛苦,就怕往外运货。好不容易生产出来的产品,先拉到串场河,再摆渡,过了河,才能在204国道上送上货车,来来回回要大半天。甘港大桥通了以后,送货不再是问题了,汽车开到家门口直接提货。放开手脚的杨怀金,从此开始将精力投入到开发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上。如今厂里主打产品排风器,一年便卖掉40万只,各种用于电器、机械、电子产品的橡胶产品几十种。

发展集体经济,是强村富民的首要。随着甘港大桥的建成以及333省道(后改称344国道)的建成通车,村里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坚持壮大集体经济和致富群众相结合,大力发展工业主体经济。先后建成串场河沿河经济带、东廉公路沿线工业区、国省道沿线工业区三个工业集中带,随着园区的建成,枫叶纺织、亚飞炭素、迈康尔麦芽等一批千万元企业纷纷落户甘港,全村大小企业发展到110家,纺织、麦芽、机械等企业形成规模,初具特色。

这时候的甘港,一二三产都干出了名头。绿满园、金穗麦业、甘港玉缘米厂等3家企业建成盐城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绿满园鸡蛋、甘港大米获得有机食品称号,甘港人,越来越多地提及日子的甘甜。

与此同时,甘港修路造桥的步伐也越来越快,1998年以前,全村还没有一条超过100米的黑色路面。村党委迎难而上,聚八方之力,大打基础设施攻坚战,一条条水泥路、柏油路取代了泥路。一座座现代水泥桥代替了木桥。无论是去镇里办事,还是前往台城,一走个把小时,已成为历史,一辆辆小汽车在甘港村欢快地奔驰开来。

1999年,甘港村建起了中心村,120幢小楼,沿路铺陈,统一的现代风格、闪亮的琉璃瓦在当时煞是壮观。四年后,甘港人家生态居住区建成,别致的户型、满目的绿树繁花,让入住的67户人家,成了方圆几十里人人羡慕的对象。而今,新型农村社区又在建设之中,一期完工的20幢别墅,早已抢购一空,二期30户也已封顶。

甘港的日子节节甜,2014年,全村实现三业总产值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万元。村集体积累达600万元。

工业经济形成一定基础后,甘港人不仅腰包鼓起来了,思想境界也大为提升。越来越多的甘港人意识到,幸福的生活,不仅需要金山银山,更要碧水蓝天,如此,才能让村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可是要如何走出一条甘港特色的生态发展之路呢?一时间,谁也拿不定主意。

自己搞不定,那就请专家呗。村里邀请上海、苏南等地专家到村考察,制定甘港村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规划,明确“构建生态家园、发展乡村旅游、壮大专业市场”的发展思路。思路定了下来,甘港果断关闭了曾经带给他们经济效益的多家能耗大、有污染的小化工、小橡胶、小造船企业。过程是痛苦的,然而,几年下来,甘港人都说,值了。

与此同时,一场轰轰烈烈的生态甘港建设大幕徐徐拉开。

村里瞄准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目标,大干了起来。这里建成了全市规模最大的秸秆收储中心,年收储加工农作物秸秆3万吨以上。规模户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率、农膜综合利用率连续提升。每条路、每条河,都成了村里关注的重点,一条条河道被清淤、护坡、植被。村里新增绿化面积3000多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5.2%,走到哪儿都是绿意森森。和城里一样,甘港村民的生活垃圾也实现了日产日清,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得到有效落实。

变美的甘港,于是放开手来,大力发展三产服务业和生态旅游业,短短几年时间,甘港名声大噪。

华丽转身,一种富足怡然的甜蜜

而今,谈及甘港,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水波潋滟、禾苗如茵,就是阡陌苍翠、青砖黛瓦。

甘港老家,成了乡愁的代言。

75岁的杨恒友老人,儿女皆在市区有房,三番五次请他去城里享福,可是老人就不买账。老人自豪地说,自己住在景区,比城里都好。也是,杨恒友的家就住在百果园旁边,每天早晚,老人总爱去园子里走走,兴致来了,还会到村子其他地方转转。在他看来,如今的村子,到处都像公园似的,住在这样的地方,就是享老福。

小村庄、大景区。转变,也不过就这几年。2009年,一座村史馆让甘港村一下子出了名。

村史馆的出名,甘港人始料未及。本来就是一个老村部,破破旧旧的,可是村里人舍不得拆。那用来做什么呢?这时,有人就提议,何不在这里放些农村的老“文物”,让年轻一代也晓得晓得过去的苦日子,忆苦思甜嘛。

于是,在老村部南北两进十来间瓦房里,展陈出一大批旧时农具家什、老粮票布票等农家物件。四千五百多张图文、两千三百多件实物,全面展示中国农村发展历程,开全国之先河。一时间,农村人爱来这里怀念过去;城市人也喜欢来这里看看新鲜,这里,也便成了盐阜老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也正是村史馆,揭开了甘港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序幕。随后不久,仿佛起了连锁反应,百坊园、百草园、百果园核心景区相继建成开放,小小甘港成了大景区,核心景区范围越来越大。

人们爱走进那灰瓦白墙的百坊园,听戏台上生旦净末丑演绎悲欢离合,看古老的水车风车转动千年沧桑,逗渔舟上的鹈鹕体味农家悠闲。在这里,日渐稀少的石磨制豆腐、竹编、土法酿酒、千层底布鞋、篾匠、箍桶、木雕、糖人等传统手工艺复活了,六十年代的老供销社、老照相馆、老理发铺等老街坊再现了。一边走一边看,这恍如隔世的民俗风情,这带着泥土气息的各种农家制品,正是人们梦里寻寻觅觅的老家恋歌。

百果园里,桃、梨、柿、杏、葡萄、白果……各种农家常见果树琳琅满目,果实成熟后一波波游客提篮采摘。农耕体验区内,游客化身老农,体味“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乐趣。百草园内,数千盆花卉芬芳可人,三百多种各色花卉,让百草园清香四溢,鸟歌蝉鸣。

一到节假日,曾经寂静的甘港村热闹非凡,村里小径、阡陌田野到处都是全国各地的游客。更有那精心编排的具有本地特色的表演节目、百坊园戏曲大舞台,以及各种以民俗节庆、文化演艺等为内容的文化旅游活动,吹开了甘港旅游的一池春水。

2015年1月,甘港创建成国家3A级景区,目前年接待游客约35万人次,市里还特地开通了从市区直达村部的5路公交车,这也带动了村部与城市的融合。虽然暂时还没收门票,但村里靠旅游带动的附加产业,如花坊、农家餐饮、民宿、农产品销售等,收益也很可观。

东台好人杨红余,如今便做着土特产的生意。发妻瘫痪,吃喝拉撒都离不开他,曾经开拖拉机赚钱,经常要卸、搬砖头,时间不由自己做主。村里兴办旅游业后,村干部考虑到杨红余家庭特殊,让他照看土特产店面,这样赚钱轻松,还能照顾他家卧床20多年的妻子。

生榨菜籽油、乡村香粳米、散养草鸡蛋……在乡村土特产店里,各种农家土特产摆得满满当当。杨红余介绍,菜籽油,都是乡亲们在家里榨好送过来的,鸡蛋鸭蛋也是,绝对货真价实。只要天气好,每天都有十多辆从上海、南京、杭州等地来旅游的大巴车停在店门口,节假日里,生意更好。“每个月靠卖土特产,收入能有三四千元,村民们靠卖自家的农产品,多的每月收入不止五千元,少的也有千把元。”

生态甘港没有最美,只有更美。如今,甘港湖农民公园又建成了,曾经的204国道取土坑,摇身一变成了休闲公园,多种水上观光项目、游船码头、桃园竹篱相得益彰,远远望去,满目皆是桃红柳绿、水趣盎然的生态特色景观。

稻田种成了画儿,农舍扮成了景,几年时间,光阴在甘港被兑换成了鲜花绿草、青枝绿叶,成了遍野的绿绸绿缎在风中起伏摇曳。

江苏省康居示范村、健康村、最美乡村、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全国生态文化村……这里不是天堂,不是仙境,却有着天上人间的大美。

要问甘港人,美在哪里,他们会告诉你,这美,美在千家灯火、万家炊烟,更美在甘港老百姓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生活。

责编:盐城东台文明办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