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高温难耐。时近中午,三仓镇官苴村村民王均平还在新曹农场自己承包的西瓜地里头顶烈日,挥洒汗水。他不时蹲下身子,轻轻翻开叶子,细心查看着瓜情。这批秋延迟西瓜从7月上中旬开始播种育苗,8月初定植,国庆节前后就能上市。为了种出东台西瓜响当当的美名,即便冒着火热酷暑,这个46岁的汉子也要好好照顾地里的“瓜娃娃”。
见到记者,王均平笑着扯下大棚塑料膜,用衣袖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迎上前来:“我们种西瓜的,就是一年四季没有闲时。”春节之前,要播种育苗,完成移钵,“五一”前后收获第一茬西瓜。头茬西瓜收获前10至15天,要挑选健壮侧秧留二茬瓜,6月中旬二茬瓜采收结束。5月上旬,夏季西瓜又开始新一轮播种……这一忙,也有20多年了。
起初,王均平跟着上一辈人忙。说起父辈的种瓜故事,他很是动情。“如果说东台是中国西瓜之乡,那官苴村就是东台西瓜的“始发地”,是东台西瓜第一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王均平的父亲就开始种西瓜。当年,官苴西瓜种植从最初的七组10来户人家扩展到全村,短短数年间,三仓全镇村村都种起了西瓜。“其实父辈们也是摸索着种西瓜。”王均平还记得父亲讲过,早春时节,天气还很寒冷,他们把西瓜种子下在长方形营养钵中,营养钵下面是一条长长“回字形”坑道。在坑道的一头土灶燃上柴火,暖气顺着坑道贯穿而过;每年春节后的个把月里,一家子都要轮番日夜守着土灶,不停添薪加火,为营养钵里的瓜苗取暖……
老辈瓜农的精神在年轻一代身上传承。王均平说,种瓜很辛苦很劳累,但越忙越有劲头。跟着父亲学到了基本的种瓜技术,但村里的土地资源有限。2000年,王均平干脆和一帮同龄人一起外出,先后在弶港农场、新曹农场等地承包土地规模种植西瓜。虽然官苴人一直保留着种植西瓜的传统,但起初品种单一、成熟较晚,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户增收的步伐。年轻人学东西很快,更善于创新。针对传统技术的局限,王均平这群年轻人开始探索自己的种瓜路子,较早尝试地膜的加厚改造。从地膜加一层小棚到大棚、中棚、地膜“三膜”并用,再到双层大棚+中棚+小棚+地膜“五膜”栽培……从竹架大棚到钢构大棚,棚子越建越大,档次也越来越高。为了能让西瓜高品质超前上市,王均平和同伴早早尝试用起植物生长调节剂,效果十分理想。
收获了成功经验,王均平不忘官苴老乡。他常常回村里,把自己的经验做法教给仍用老观念、老经验种瓜的农户。从育苗到整枝,从授粉到用药,王均平毫无保留。有一年,几家农户地里的西瓜不能坐果,王均平上门指导他们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西瓜才得以正常坐果生长,实现如期上市。“土地长期种植同一品种的西瓜,也是不科学的,非常影响瓜的品质和产量。”王均平常常请教专家,再结合自己摸索的经验,指导村里的农户适时更新品种,实现良性生产。
今年,在新曹农场承包种植的30亩夏季西瓜亩产达5000斤,每亩毛收入1.5万元,王均平觉得很满足,更对未来发展满怀憧憬。“如果要把西瓜卖得更好,销得更远,还要继续探索学习,研究口感好、便于运输的西瓜新品。”王均平说,西瓜不仅仅是官苴的特色产业,更是三仓、东台的标志和文化,“我会继续潜心思考,在瓜地里探索刨金,把西瓜种植之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