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闲情逸致,你或许在向往,
有一种富足安然,你或许在追求,
有一种农家文化,你或许想亲身感受。
那么,来周黄吧!在这里,眼睛和心灵会告诉你,有一种幸福叫周黄。
发展,充实了村民的口袋
翻开东台的地图,很容易就能找到周黄村,东台西南角,往西走几步是泰州,往东南走一阵子就到了南通。
今天的周黄人,因为这样的地理位置而分外自豪,但多年前却是另一番景象。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周黄人常自称身处“边陲小村”。所谓“边陲”,除了地理距离,更因为交通。地处水乡,这里沟河纵横、水网密布,丰腴的河水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周黄人,却也如天堑一般,隔开了这里与外界的距离。直到盐靖公路的开通,周黄才告别了偏僻。
特殊的地理条件,形成了村民在外行船贩运和务工经商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打工经济”“经商经济”越发繁荣。
如果要用笔,画一幅周黄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生活图景,莫不是如此:青壮年男人背上行囊在外务工、经商,老人和中青年妇女留守村中,拾掇拾掇田地。闲暇时分一些村民家里,四人围坐一圈打起麻将,“麦一种,手一拱”是农闲的常态。
那个时候,在周黄人看来,种田根本不可能致富,只能将就维持生活。每亩地一年的“两上缴”、机耕、打水等费用也要交上,年成还不错时,一亩地纯收入也不过几百元。要是遇上年成不好,处境就更难了。加上交通不便,一到收水稻时,村民们只能把稻子割下来,用船运回家中,再脱粒,工夫花了不少,就是没挣到钱。
土地是活的,就看你怎么种。
改变,从田亩开始。
2001年,周黄村第一个“吃螃蟹”,村委会一班人大胆提出了土地流转的概念。村里利用二轮土地承包的契机,把分出去的田亩进行流转,历经两年,3384亩耕地全部实施有序流转。2003年,村委会又根据群众的意愿,把村民的所有土地集中起来,以“返租倒包”的形式重新调整,除村民生活保障田外,其余土地全部进入土地股份合作社,由村统一规划经营,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外出无后忧、土地尽其用”,正是这样的大胆改革,让周黄步入发展新局面,焕发勃勃新生机。
从土地解放的农民,一方面享受着失地农民补助,一方面去企业打工自谋出路。根据相关政策,所有土地流转的村民,除了享受每亩1200元的补助外,生活田也流转了的农民,在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后,另外还享受每人每年600元的补助。今年69岁的老村民刘存龙就表示,年纪大了不大种得了田,家里的地就全部流转了出去,如今老夫妻俩,仅土地补助每年就有2400元,再加上打零工的收入,两人的小日子可比过去单种田富足多了。
上班时间走进周黄,很难在村里找到青壮年人,只有下班后才能找到,平时村里找杂工,也只能找到一些年纪大的。那么青壮年人去哪里了?打工去了!全村2792人,有1500多名劳动力进厂务工。
谈及务工,对于周黄人来说,不锈钢产业园是多数人的选择。这个溱东镇重点打造占地1200亩的工业园区就位于周黄村境内,通过招商引资与全民创业“双轮齐驱”,园区拥有规上企业10家,其他入园企业25家,个体工业户近120家。近水楼台先得月,园区工人很多都是周黄人,这些工人少则每月三四千元,多则七八千元。
流转出来的土地做什么呢?在周黄,大部分的流转土地和水面,都逐步向种养大户集中,有效促进了周黄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这两年,村里在原有菱塘240多亩、藕塘300多亩的基础上,再次流转土地520亩,打造水上“一片林”。并流转土地500多亩,建立“高策芦笋园”,集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现代农业成为实实在在的口袋黄金。
一组数据直接体现了如今周黄人的富足:2019 年全村生产总值17.8亿元,人均纯收入36500元。
生活,在安居中尽享幸福
沿着周黄村中心河条龙河走一遭,几十年的住房变化尽收眼底。
村部向西走几步,是2010年建起的新型农村社区一期工程,作为村里的第一个集中居住区,50栋小别墅当年羡煞了周围村民。再向西,则是一片老居民区,青砖灰瓦的七架梁、三间屋以及小院落,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农家风情在此找到回忆。沿河再向南,则是一派崭新的景象,今年建成的新型农村社区尽显现代时尚气息,水墨的色调又同时兼具水乡特色、建筑标准有城市品位。从新社区向东走,又是一片独具特色的住宅,这里同样是2010年左右建成的农家别墅。
从“居”入手,周黄不断打造“升级版”新农村。不管是老小区,还是新小区,崭新的气象随处可见。老小区内,不仅修了大路,粉刷了墙面,拆除了破旧点,还重新铺设了下水管道、自来水管道,实现了雨污分流。新小区则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共计32栋农民别墅,配套建设水、电、路、管网、绿化、亮化、燃气等基础设施,建筑风格在保留传统特点的同时,吸取其他建筑元素而有所创新,单门独户,美观实用,符合农村居住习惯。
住宅的改变,是周黄村民生活状态最外在的呈现。
稍微熟悉周黄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以两位革命烈士的姓氏而命名的村庄。解放战争时期周如学、黄宝香两位烈士为了保护当地群众、严守党的秘密,不畏敌人的威逼利诱,最终惨遭杀害。为了纪念他们,大家将村庄更名为“周黄村”。从红色年代走来,周黄儿女奋斗的激情始终未变,从农业稳村到工业兴村,从经济强村再到文明新村,周黄将省生态村、省文明村、省水美乡村、省三星级康居乡村的美名揽入怀中。
这些荣誉的取得,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为了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安居、宜居、乐居,是周黄人现实的生活状态。
早在2007年,该村就在苏北率先推行“村民享受城里居民福利”行动,实行“进城换社保,失地换地保”的“双置换”管理机制,村民的农业保险、合作医疗、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水利工程水费均由村合作社负担;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享有70—100元不等的定额生活补助,60岁以上的老党员享受每月10元理发费补助,60岁以上村民全部缴纳意外伤害保险。前不久,村民刘根荣的老伴意外摔伤胳膊,保险报销了近半医疗费用。
周黄村部附近,便是村综合服务大楼,这座在原有农民文化活动中心的基础上设计装修的新的服务中心,拥有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 电商中心、社会服务中心、文化大礼堂、社区活动中心、展览厅、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等便民服务功能,全方位地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实现百姓办事不出村。
按照“六通十有”的建设标准,周黄在这几年配套建设了污水处理、天然气、路桥、公厕、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如今,全村拥有垃圾中转站1个、农民休闲广场1处、居家养老中心1个、公共停车场1处,新增公共绿地28000平方米,周黄全村主干道硬质建设100%。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率达98%,村民楼房率达88%以上,家庭小汽车拥有率60%以上。公厕改造100%,自来水入户率100%。
一条条宽敞整洁的水泥道路,一个个错落有致的农家院落,一排排整齐划一的路灯,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曾经,周黄人羡慕城里人的生活。现在,他们个个为美丽的村庄而自豪。你瞧!小轿车停进了村里的停车场、农民文化活动中心欢声笑语、幸福小广场上歌舞翩跹、农家书屋书海翱游……农家人对新社区、新环境、新生活的梦想,正在新时代被涂抹得五彩斑斓。
环境,水绿写意的新农村
地处里下河平原、西傍溱湖湿地,历史悠久的里下河文化与绵延不绝的水文化,在这里相生相融,不断延续发展。
河水清澈,清风送爽,鸟语花香,这是上天对周黄最好的馈赠。一排排的农家别墅,逐水而居,晴好的日子里,推开窗户,看远远近近的河面泛着波光,水面嬉戏的鸭鹅瞬间成了光里的精灵。侧耳倾听,微浪轻击水岸的拍打声,鱼米之乡的呼吸声,微风拂叶的婆娑声,水上渔夫的梦呓声,声声入耳。
这里不是桃源,却有着桃源的静谧和清新;这里不是仙境,却有着仙境的诗意与情调。
来自姜堰的吴林蔓正是看中了这里的风光,举家迁来周黄。在姜堰法院上班的吴林蔓,爱人在溱潼中学教书,周黄是她从姜堰去溱潼的必经之地,每次经过这里,她都会不由自主地放慢速度,这里的水,这里的绿,这里的人,吸引着她。几年前,她在周黄2010年建成的别墅区内买下一幢,将父母接来周黄,一家人长住于此。
从宽阔的湖面,到广袤的田野,从座座农家院落,到片片垂钓鱼塘,一花一草,一树一木,周黄移步皆景,处处皆景。有诗为证:“一村水色半村湖,闲适水乡入画图。荷花满园香阵阵,垂岸杨柳和月出。”这也的确是周黄美景的写照。
周黄的情致,更映在百姓的日子里。每天早晚沿河散步,是不少周黄人的固定生活习惯。每到傍晚,这里更是聚集了一群爱跳舞的村民,灯光映入水波,将周黄人的幸福日子摇曳得五光十色。
身处水乡,周黄人人知水、懂水、爱水、惜水,深知绿与水的关系。手持生态之笔,围绕着“里下河生态情致水乡”的主题,周黄在尊重村庄的原始地形地貌、保持水乡自然风貌的基础上,沿村庄河道实施生态驳岸工程,新建公厕,加快生态村庄建设。并以乡土特色为根本,以水绿生态为特色,水、田、林等成为新型农村社区的自然景观,力求彰显堤西水乡风情,留住乡愁记忆。一条河即是一条风景带,沿河风光带、道路绿化、河岸绿化、村庄绿化,处处绿随水动,水映绿叶,周黄将绿写进了水的诗里,全村绿化覆盖率达到35%,为涵养水源提供了生态屏障。
春赏“百花争艳”,夏看“莲花满塘”,秋收“农耕硕果”,冬品“湖面飘雪”,碧波荡漾的村湖、平畴如织的绿野,构成了周黄独特的水绿风貌。
有一种生活叫周黄,这里,不仅是一年四季的喜人乐园,更是一幅小康、生态、文明、卫生、和谐的幸福画卷。
没有最美,只有更美。向前看,美丽的周黄村正承接着昨日的辉煌,以无比的豪迈与自信,迈向更加美丽、更加小康、更加繁花似锦的未来。
村里正全要素集中,进行路、桥、沿河慢行道、绿化节点、景观打造;
全过程流畅,推进小循环环境打造、水上线路设计、大循环旅游规划;
全方位展示,进行居住提升,提升老百姓幸福感。
一个新的周黄令人期待,一个新的农村让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