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佳节将至,市天工发绣公司双喜临门。继长卷新作唐寅《溪山渔隐图》成功绣制、惊艳面世后,全本《金刚经》正加紧赶工,力争国庆前杀青收官。发绣技师们巧手匠心,两部长卷力作以独有的艺术质感和魅力,增添了吉祥喜庆的节日氛围。
在天工发绣的生产车间内,10多名绣娘围坐11.25米长的塔夫绸“绢纸”旁,手中银针翻飞,聚精会神刺绣全本《金刚经》。这幅作品除了一头一尾分别是佛祖释迦摩尼像和韦陀菩萨像外,中间5130个字均为工笔小楷,由本市著名中青年书法家吕志春一气呵成,颇见功力。
据天工发绣公司负责人丁崇政介绍,长卷全本《金刚经》是东台发绣的首金之作。20多年前此作第一次亮相第三十五届全国工艺品旅游品大赛,技惊四座,征服评委,以最高分捧回金奖,摘取东台发绣有史以来第一冠。丁崇政说,此次新绣制的整幅发绣《金刚经》做工非常细腻,细微部位,一针一毫,针针见功。中间文字部分施用传统的针法斜插,全幅字均呈45度角,字形美观、手感光滑、立体感强,令人爱不释手,多年来一直深得信众喜爱。
另一幅刚完工的长卷新作唐寅《溪山渔隐图》,整幅作品11.6米长,全篇以墨色为主,非常适合发绣艺术的表现形式。丁崇政介绍说,整个勾画过程,天工发绣的技师们严格比照唐寅原作,一比一创作绣制。树干部分采用什么色泽的发质,亭台楼阁部分适合哪些材质,人物怎样体现古色古味古人风貌等等,都做了深入研究,形成完整方案。
在技法上,除了灵活运用传统的参针、管针、平针等针法外,针对作品中古代仕女头饰较为繁复的表现难点,为了不失原作神韵,天工公司祭出“压箱底”的绝活——打籽绣针法。丁崇政指着《溪山渔隐图》中的仕女人物说,用打籽绣针法绣制的仕女,头饰部位就像菜籽,有颗粒饱满的立体质感。这种特殊的针法,跟平常的针法相比,要求更高,难度更大,现在掌握这种技法的技师屈指可数,大多为原工艺品总厂第一代进厂的老艺人,她们的技法传自上个世纪落脚东台的苏南老技师,经过几十年的传承积淀,打籽绣的技法在她们手里炉火纯青、应用自如,为长卷增色不少。
丁崇政表示,发绣艺术的魅力贵在技法和题材创新,给人以美好新鲜的体验和向上向善的力量。去年精心绣制的国庆70周年作品《开国大典》,今年创作的抗疫英雄钟南山人物肖像,均深得观众喜爱,赢得社会赞誉。今年,东台发绣又喜迎丰收之年,发绣协会组团参加江苏省第11届艺博会,收获4金5银7铜,奖项名列全省同行第一。他坚信,通过一代代发绣人的不懈努力,东台发绣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得到进一步发扬和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