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盐城 > 东台 > 正文
江苏东台:弶港外滩
2020-10-12 09:26:00  来源:东台日报  

弶港,天然渔港。自古有滩,人称外滩。

弶港外滩,均为发育成熟的淤泥质潮滩。根据潮位和滩面特征,分为三种类型带:一是在大潮高潮位以上的草滩和盐蒿滩组成的潮上带;二是在平均小高潮位以上,无自然植被的潮间带;三是位于平均低潮位以下的潮下带。

据1982年勘测,东台沿海堤外高潮位以上的草滩地分布岸段及面积如下:大丰县界至东台河闸3627公顷;东台河闸至梁垛河闸6100公顷;梁垛河闸至三仓河闸5180公顷;三仓河闸至新港闸3640公顷。

南北百余里的连陆外滩,其淤涨之快、生物之多、容颜之美、价值之高,堪称世界之最。

由“接港滩”“起锚滩”“三水滩”“西洋滩”四大板块相连的连陆外滩,竞相展示着天然、野趣、富有、壮美、神奇。

以渔舍港为辐射区的滩面,赶海人喜欢叫作“接港滩”。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方塘河全线贯通,由渔舍船闸排水入海后,闸外港漕便成了弶港渔舍、团结、红旗、黄海、民主、和平、跃进等渔村渔船的进出水路。

每年渔场开捕时节,千舟竞发,百舸争流。盘锚号、牵帆号、测水号交汇成动听的“海之曲”。

张方的渔船、张簏子的渔船、拉网的渔船、钩蛏的渔船,还有打杂的渔船,潮涨归岸之际,进入“接港滩”外九九十八湾水道,浩浩荡荡的船队由远驶近,挺拔昂首的桅林由疏变密,形成了一道壮观奇妙的S型风景线。

渔船驶入闸外锚泊处,船头接船头,船帮靠船帮,错落有致,整齐排列在港道里,“船街”之间留着道,仿佛是一条纵横交错的街道深巷。

船夫船娘们喜气洋洋地把当日潮、出水海鲜卸下船,抬上岸,顿时一股浓烈的鱼腥味弥漫着潮滩鱼市,收卖声、吆喝声、讨价还价声,随风传向远方。

“头巾一角咬嘴边,鱼货大秤扛肩头,脚尖比高站风景,扑面海风知我心。”

“十八湾起半日潮,归航渔舟争上水,耕海牧渔风景好,心底甜蜜写浪尖。”

“系牢缆绳船靠岸,巧放跳板喜登船,满鼻嗅得鱼虾鲜,再瞧亲人笑开颜。”

“足踩潮滩过长堤,担担美味送酒楼,你追我赶车轮转,车车海鲜奔市场。”

源自接港场景的新歌《接港》,传唱了一汛又一汛,传唱了一年又一年,唱出了弶港渔家赶海过日子,水路奔富路的浪漫情调。

近年来,由于围垦筑堤、纳潮受阻、船路改道,原有的两岸高涂成为海水养殖基地。

然而,曾经的一缕春风、一阵渔歌、一海涛声、一船海鲜的接港盛景,将成为去过接滩港人士的永恒记忆。

弶港集镇堤东广阔滩面,老一辈弶港人深情唤作“起锚滩”。

倾情研究“红帆港”历史的人士,则认为这片潮滩是一部厚重的“史书”。

弶港系著名的天然渔港,大大小小、长长短短、深深浅浅的港槽呈扇形状分布在纳潮潮滩上。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潮涨潮落的七里丫港流向顺、流程短,直达大洋深处。岸上,茂盛的獐茅草、野芦苇形成天然的“青纱帐”。新四军一师为打破日伪的经济封锁,组建起控制大海的海防团,开辟了始于七里丫湾的海上秘密运输线,从此,弶港军民便与上海军民结下了初心相连、生死相依的不解情缘。

七十多年后的今天,以拥有上海外滩而自豪的上海市民悄悄恋上了弶港外滩,几年后,“起锚滩”上将崛起举世瞩目的“医、养、游、健、学”五大特色功能兼备的健康之城,沪弶渔水新歌又将飞扬在蓝天碧水间。

“起锚滩”又名“盐蒿滩”。这片潮滩上生长着一种誉为“滩涂胡扬”的盐蒿草,它们的生命力极强,大潮淹不死,烈日晒不死,寒冬冻不死。

“江苏绿海有机食品发展有限公司”从事盐土蔬菜研究培育生产加工已有二十多年历史,对盐蒿草有着特殊的情缘。

“红蒿草,迎朝阳,三水滋润盐土长,盐土长。风吹浪打,昂首向海洋。帆影间作军粮,驮运曙光度饥荒,煮一锅红蒿饼将士分享,装一车鲜蒿菜送往前方,一株株血染裹忠魂,绿海里播种下最美底色,啊!最美底色,最美底色。”

江苏绿海有机食品发展有限公司创作的这首《红蒿颂》,深情赞美了抗战时期红蒿草做军粮度饥荒的特殊作用。

“起锚滩”,一处生长着红色故事的英雄之滩;一个影视人关注的传奇之滩。

1989年6月,盐城电视台摄制组在此滩港湾船上拍摄电视剧《喊魂》场景时,笔者组织了弶港中学上百名学生和部分渔民扮演新四军战士和群众。大家在参拍海边镜头中,深切感受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华中鲁艺师生用青春铸就了铁军之魂,用热血谱写了一曲曲红色之歌!

1997年7月,中央电视台摄制组在此滩拍摄《铁的新四军》场景时,笔者组织了弶港籍海防团几位老战士,面对着潮涨潮落的大海,深情诉说了人民“土海军”扬帆起锚的真实历史。

2009年5月,中央电视台摄制组赴弶四十天,在此滩拍摄了大型纪录片《红帆船》并被评为共和国六十周年十佳献礼片之一。当年10月9日12时37分、10月10日下午2时58分,10月15日8时零5分,在中央电视台七频道“人民子弟兵”栏目播出后,让弶港“红帆船”的传奇风采走进了亿万观众的视野。

江苏最美渔村——巴斗岸外的神奇潮滩是闻名海内外的“三水滩”。

“三水滩”这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名称,是2015年春潮起涌的三月,由笔者提出便释义上报审定。

巴斗渔村岸外是著名的西沙洋水道的南入口。每日伴着朝阳、牵着星月,欢奔南入口的“半日潮”,形成了东流入海的长江水、黄河水和太平洋海水的亲密相拥交汇。

这片“三水滩”湿地,以其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珍稀性向世人展示出一幅人与自然、人与海洋和谐相融的美妙画卷,成为我国270万公顷浅海水域最富魅力的诗画湿地。

奔流不息的“三水”,孕育出多姿多彩的本港文化,拉网小调、钩蛏小曲、捕鳗歌谣、渔鼓道情、渔民号子、渔船排斧……交汇成“母亲海”的动人交响曲。

还有那“三水捧红日”“沙鸥引舟归”“云端鸟浪泻”“浪间渔火明”“星月追渔影”……一幅幅美不胜收的“海景图”,总想看个够,总也看不够。

“巴斗山”下的400亩三水滩浴场,成为追寻三水的内地人、城里人、回乡人、海外人水中乐悠悠的好去处。游泳健身、快艇冲浪、垂钩野趣,让你玩个够,总也玩不够。

走进“三水滩”,人们总喜欢捧读“巴斗史书”,这座伴海居滩的渔村,仅有200余年的村龄。从建村初期的46户人家到现在的208户人家,年复一年地向着大海行,跟着潮滩走。如今,芦苇打弶旧景去,渔家光景年年好。村民们的车船、网具、楼房等固定资产超过两个亿。习惯于“一日两海”的渔夫渔娘们悄悄喜欢上“一日两歌”(早唱新渔歌,晚唱幸福歌)的小康生活。

东台黄金海岸带最北端的蹲门潮滩,因其系西洋海区的连陆滩,故称其为“西洋滩”。

这与东沙和西沙双拥其间的西沙洋息息相关。

“啊,西洋的水,啊,西洋的水,啊,西洋的水啊,西洋的水。奔腾的西洋水,日夜喜交汇,育肥海鲜育肥育肥了海鲜,乾隆品尝赐口谕,乾隆品尝赐口谕。西洋的水,西洋水,你在梦中笑出酒窝,你在网间唱起了渔歌,征帆侧耳听,征帆侧耳听……”。

这首弶港渔家女丁先兰生前演唱的《多情西洋水》,歌词收录在市实验小学的文化长廊里,成为该校少年儿童欣赏感受“母亲海”水文化的生动教材。

《多情西洋水》呈现的奇妙水景,引发起人们对“西沙洋”和“西沙滩”的神往探秘。

南北走向的西沙洋,总长度为42海里,位于蹲门巴斗岸外的南端尾梢,长度为13海里。

西洋的底部深度平均为8至10米,最深处30米以上,最浅处仅有3米左右。随着西洋南端尾梢的变狭、变浅,南北的水流量逐渐减弱,从而加速了西洋滩的增高和扩大。

西沙洋是著名的浅海渔场和海洋生物资源宝库,鱼、虾、蟹、贝品种全,储量大。梭子鱼、梭子蟹、小白虾、四角蛤成为四时海鲜中的名品。

多情西洋水,年复一年造就了蹲门黄泥螺、驱浪鱼和梭子鱼等名品海鲜优越的生活生长环境。每日西洋水西行输送沉积的泥沙,在光合作用下,形成了特有的表层3至 5厘米厚的黄涂泥。营养丰富的黄涂泥,是泥螺、驱浪鱼、梭子鱼的最佳饵料。

各地食客纷纷点赞,天下沿海,唯有蹲门的黄泥螺堪称极品,其腹足肥大,满腹藏肉,足红口黄,体内无沙,内脏与肉体之间隔有一层白膜,被称为泥螺之珍。

每年的仲夏时节,西洋滩的粒粒泥螺经过梅雨的滋润,格外脆嫩肥满,是采捕的黄金季节,也是制作醉螺的最佳时机。年产五百多吨的蹲门泥螺正在申报国家地理标识。

倘若走进西洋滩,碰到赶海的渔民,他们定会告诉你代代传颂的“海飞孝母”的故事。久远的蹲门海边,有一年中秋节,孝子海飞想捕捞鱼虾海鲜换取月饼给母亲品尝。那日,正是“七潮八潮如马跑”的大潮日,正当海飞全神贯注地在西洋港湾里插竹拦鱼时,海上风起云涌,海潮提前上涨,海飞来不及上岸,被卷入茫茫大海。可怜的海飞娘盼儿儿不归,呼儿儿不应,一日、二日、三日……不吃不喝,直至哭干了眼泪,盼死在门口。踏潮而行的大海龙女,为海飞孝母葬海悲剧深深感动,她们施展神法,将卷入波涛间的海飞起死回生,变成了一只潮头鸥,日夜绕飞在母亲坟头,陪伴着九泉之下的亲娘。

凄美的传说,飘香的海鲜,让“海角渔村——蹲门”,不仅成为“海鲜文化村”,而且成为“孝道文化村”。

责编:盐城东台文明办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