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穿上军服,挂上勋章,90岁的周荣根又精神矍铄起来。
周荣根,又名周永根,1931年2月生,1951年1月入伍。1952年2月,21岁的周荣根和战友们在国内经过紧张的短期集训后,紧随增援前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大军,正式进入烽火连天的朝鲜战场。他作为24军72师215团3营9连的一名战士,驻守上甘岭。
当时的战场,战线两边由朝鲜人民军作战,而中部的上甘岭则是志愿军把守,敌人的火力也主要集中在上甘岭。在一次连队攻打敌军碉堡的战斗中,班长壮烈牺牲。周荣根主动担起班长职责,一个班15个人,分成三个组行动。敌人的碉堡有十几个,不少都是暗堡,很难发现,冷不防就有子弹打过来。周荣根他们千方百计确定碉堡所在位置后集中火力,打掉两个小碉堡,又意外发现一个大碉堡。周荣根越过封锁线,悄悄潜到敌碉堡后面,拿出反坦克手雷向碉堡里面扔去。碉堡炸掉了,遗憾的是,周荣根因为来不及撤离,耳朵被炸聋了。他顾不上这些,往碉堡里面一看,还有两个活的,周荣根立马开枪击毙了他们。
攻克完这个碉堡,周荣根继续往前,谁知前方战壕的敌军朝他开了一枪。幸运的是,当时周荣根瘦小,且是侧身前进,子弹打在了他随身携带的搪瓷缸上。又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周荣根立马朝对方开了四枪,击毙了敌人。
因为这次战斗中的英勇表现,周荣根及班集体被部队分别授予二等功。在其二等功证书上,立功事迹一栏写道:“战斗勇敢,机智灵活,自动代理班长指挥全班,一人击毁敌地堡三个……毙敌九名,战绩显著。”
周荣根所在的72师,师长为何凤山,政治委员为李怀德。上甘岭战役期间,该师创造了步机枪击落美军战机、以小股兵力夜袭抓“活舌头”、冷枪冷炮运动战等战术,战果赫赫。在朝鲜战场上,大家都称呼俘虏为“活舌头”,因为通过他们我方可以得知敌方部队是哪里的、强不强、火力配备如何、有多少机枪、重机枪、哪里有炮等情报。周荣根就先后为部队抓过几次俘虏,被火线提拔为8排排长。在进入某个高地时,周荣根在攻克一座碉堡后,只身冲进敌堡中将一个还握着枪的美国伤兵用枪托打晕,背起这个一米八几的美国大兵就往回跑,成功为部队捉回一个“活舌头”。归队后,连长将从这个美国大兵身上缴获的一只汤匙作为奖励放到周荣根手上,这个汤匙周荣根珍藏至今。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但是停战前,周荣根所在连队在上甘岭仍和敌人有激战,师部要求他们必须坚守24小时以待后援。敌人展开了二十多次凌厉攻势,周荣根所在9连伤亡惨重,全连240人打得只剩下他和被打瞎眼的7排长李富春。
敌人再次冲上来,周荣根让李富春掩藏在坑道里,自己挺身端着枪向敌人开火,可李富春没有退缩,摸到周荣根身边,一只手扶着战壕边缘,一只手狠狠地扔出手榴弹。他们的还击,立即招来敌人机关枪的扫射,李富春就在周荣根身旁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这一仗,3营700多官兵最后只剩下17人。
周荣根和72师战友们的顽强作战,为朝鲜战争的最终停战作出了突出贡献。后来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上甘岭》时,周荣根和其战友一起参加全程拍摄,让全世界了解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可歌可泣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1953年10月,在朝鲜平壤举行的全军英模大会上,周荣根和其他受奖的志愿军官兵,披红戴花,得到了朝鲜最高领导人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首长的亲切接见。
在朝鲜一年多时间里,周荣根还学会了一些朝鲜语,至今,他依然记得“同志”“老年人”“投降”等朝鲜语。回国后,老人又在部队呆了几年,1962年回到家乡。
虽然历经戎马前后不过11年,然而对军装,老人却有着极为特殊的情感。采访时,老人穿的是儿子参军时的军服,怎么也不肯穿自己打仗时的那条军裤。那条军裤有70多年历史了,和如今绿军装不同的是,该军裤颜色偏黄,老人将其视为珍宝,他双手摩挲着军裤良久不说一句话。于他,这已经不是一条裤子了,而成了他战火岁月的最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