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在梁垛镇泰河村的泰茭蔬菜种植家庭农场,70亩茭白和套养的龙虾已全部收获出售。农场主曹东方笑着说,套养龙虾大获成功要感谢各位专家的精心指导。
曹东方是本市“十佳职业农民”。从2017年起,他引进新型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在种植茭白的同时,套养小龙虾。为提高技能,曹东方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发展产业上。经过多年发展,茭白种植规模从最初的10亩扩展至70亩,每亩纯收入4000元以上,套养龙虾亩均纯收入达3000元以上。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本市发挥农干校和农民培训基地的主渠道作用,创新培育方法,不断提升培训成果,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带头人,助推强村富民。针对小农户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青年农民三大类,相对应组织开展进村入户培训、分镇分片集中培训、走出去观摩学习,教学方式贴切,受到农民好评。
围绕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目标,本市探索研究了一条典型有效的农民教育培训新路径。2018年,市农干校与江苏农牧科技学院联合开展农民中职与高职衔接教育,构建中高职衔接贯通的高素质农民培养“立交桥”,这一教育模式被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评为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典型案例。
迄今为止,本市共建成符合标准的农民田间学校19家,覆盖全市各镇区,涉及瓜果蔬菜、林木、粮食、蛋禽、蚕桑、特经等主导产业,实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由课堂教学向田间地头的实践性教学转变。
徐仁书是南沈灶镇贾坝村一位普通农民,更是远近闻名的青椒种植能手。2017年,他担任起南沈灶镇果蔬椒乡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农民技术员。镇内外的椒农经常打电话或者到田间地头向他请教种植经验,老徐热情接待,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贾坝村建立了一处扶贫基地,他热心参与平田整地、大棚搭建,还把自家价值7800元的大棚钢管和塑料薄膜无偿借给六户贫困户使用,为他们节省成本。
“高素质农民的培养需要多部门通力合作,广泛调动社会资源,构建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市农干校校长杨郁松介绍,以建立长效培育机制为抓手,各镇村培训基地建立QQ或微信群,搭建起培训机构、培育对象、培训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随时掌握农民的需求,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协助农民成立职业农民协会等合作组织,增进农民间的互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间本市每年组织实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农民田间学校建设、高素质农民认定、农民中高职教育等工作均走在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