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驻场煮海兴盐,土里刨金耘田致富。这是一方民风淳朴、环境友好的殷实福地;
果蔬椒乡美名远扬,特色园区企业集聚。这是一片产业鲜明、独具魅力的发展高地。
这里,是江苏东台·南沈灶镇。放大视野格局,谋求新的跨越,南沈灶人持续推进工业主导、生态文明、农业品牌、服务创新“四镇”共建,奋力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
深耕转型 建设更优质态的工业主导镇
产业积蓄新动能。聚焦金属材料、机械电子产业发展定位,主动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盛溢,精准定位“找”项目,优化方式“招”项目,用好存量“换”项目。徐随液压设备、台励凯新材料、响道数控机械、瑞硕电子科技、禾希奕汽车电子配件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竣工投产;跟踪新奥、宝加隆、神钢等闲置资产快盘活,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
激活企业新成效。宣传、贯彻、用好 “制造业28条”“科创18条”等一揽子激励政策,加快培育壮大工业经济的“四梁八柱”。君安科技实施重大转型,投资1.5亿元的家电彩涂钢板项目顺利投产,在全市制造业大会上荣获表彰;世目公司有效组织疫情防控和外贸开拓,逆势上扬,开票销售实现倍增;源耀公司生物科技及饲料两个板块产销两旺,开票销售分别达3.58亿元和2.58亿元;新亚特公司边建设、边生产,目前已实现销售3280万元。服务智上、昇迅、响道、台励凯、新亚特等企业抓紧建设快投产,帮助瑞硕、禾希奕、威达鑫、徐随等项目完善手续快开工,跟踪新奥、宝加隆、神钢等闲置资产快盘活,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
以人为本 建设更加精致的生态文明镇
紧扣民生关切,加强乡村治理,纵深推进精致小镇建设。
出新。紧扣集镇功能配置“十个一”,提质量、补短板。高标准打造以镇北路为轴线的新镇区北部组团,以群众文化中心、椒乡大舞台、室外综合球场为组成部分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年内建成投运;中心幼儿园北拓工程,开发商业综合体加快推进,商超、影院、酒店等业态愈益丰富。老镇区“微更新”,继续实施后街背巷改造、环卫设施完善、破旧房屋出新等工程,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清水。持续实施供水管网改造,结合农村公路改造有序推进老旧供水管道更新,不断提高居民饮用水保障水平。综合施策加强河水治理,落实河道日常管护责任,狠刹沿河养殖污水直排,完善“以鱼养河”利益联接机制和日常管护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参与河水治理。稳步推进生活污水设施建设,配合完成生活污水处理厂管理机制改革,加快建设4座村庄污水处理设施,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增绿。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建设水绿交融新沈灶。完善常灶“一片林”道路提升工程,支持杉缘中山杉苗木一体化项目发展,沿352省道形成五个高标准“三化”树种规模成片林基地,进一步打造绿色走廊。探索工业园区绿化管护机制,结合镇南路改造提升沿线绿植,展现园区新形象。做好包灶绿美村庄、兆丰小微湿地、陈港线绿色通道、电灌河绿化带等工程的后期管护工作,继续推进集镇“微绿化”,点缀人居环境,提高生活品质。
强镇富民 建设更有影响的农业品牌镇
深化结构调整。在加快“沈灶青椒”扩面提质的基础上,持续推进“一村一品”特色发展,新增西兰花、绿皮香瓜等设施果蔬500亩,新发展绿色荠菜、荷兰豆等露地瓜菜1000亩。“六分地”计划“升级版”富民,不断扩大“试验田”向“承包田”的转换率和覆盖面,实现青椒增产与农民增收双重效果。
拓展园区功能。围绕创建盐城市农业示范园区,进一步完善果蔬椒乡现代农业园区的技能培训、试验示范、电商平台等功能。深入实施果蔬椒乡现代农业产业园“一心三带”总体规划,省农科院青椒专家工作站入园共建,青椒育苗中心、大棚设施栽培等功能项目联农提质。
提升品牌价值。用心经营“沈灶青椒”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探索建立品牌价值实现机制。坚持产地化发展,切实增强结构调整的针对性,通过农民勤劳的手、政府政策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同向发力,不断放大“沈灶青椒”的产地优势。注重差别化经营,细分青椒品种和市场定位,大众消费品种在增产贴标、物流配送上下功夫,高端消费品种在个性包装、衍生制品上下功夫,适宜加工品种在招商开发、接二连三上下功夫,全方位推动特色品牌向富民大牌、区域名牌扩展。
服务更优 建设更为高效的服务创新镇
弘扬疫情防控中展现出的众志成城、敬业奉献精神,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创树“最‘沈’心”营商环境服务品牌。
践行“一线工作法”,深入企业开展“激励政策解读、安全环保宣讲、企业用工服务”活动。坚持班子成员挂钩、重点部门联系重点企业及项目的工作机制,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小事快办,及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遇到的矛盾和难题。
始终把狠抓落实作为政府职责担当,对重点工作进一步明确任务书、施工图、时间表,矛盾面前不绕道、困难面前不退缩,一步一个脚印抓好落实。坚持对标一流争一流,拿出不服输、不言败的斗志,保持奋力拼、迎难上的韧劲,立足一个“快”字,瞄准一个“好”字,践行一个“先”字,担当一个“分”字,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在合力同心、比学赶超中推动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