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媒体融合发展重大任务,到“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媒体融合已逐步发展成为国家战略、舆论热词、业界显学。当前,全市上下积极投身产业强市、品质兴城、实干惠民热潮之中,新闻人如何发挥舆论作用,更好地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既是基本功,更是必修课。
传承精神 坚守初心
“我是一名新闻工作者,牢固树立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努力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戈公振故居里,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右手攥拳,目光坚定,掷地有声地对着这位报业巨擘的雕像郑重宣誓。在纪念戈公振诞辰130周年的日子里,东台融媒人用这样的方式,向先驱致敬,守新闻初心。
守新闻初心,就是坚守一份热爱。戈公振将一生奉献给自己所热爱的新闻事业,拓荒中国新闻史学、确立报学史研究、培养新闻人才。在他看来,报纸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根本原因,在于报纸编辑能够以振兴国家和推动社会发展为己任,而不以谋利为目的,这才是“报纸之正轨”。
在戈先生的影响下,一代又一代东台新闻人紧随他的脚步,笔耕不辍,奔走不息,用一张张飘着墨香的报纸,一段段悦耳动听的播音,一个个生动鲜活的镜头,记录下岁月更迭,时光变迁。1912年8月1日,东台先贤陈祺寿创办《东台日报》,开东台报业先河;1941年,中共东台县委创办东台地区最早的党报《滨海报》;1956年,东台县有线广播站正式成立;1990年,原广电部批准东台市建立电视台;2003年,《东台日报》作为“新中国成立前我党创办的报纸”予以保留,成为苏北地区唯一获准保留的县域报,加入新华报业传媒集团;2007年,东台电视台成功进行首次电视现场直播;2019年,“今东台”APP正式上线运行,一云多体的视音频传播体系构成;同年6月18日,东台市融媒体中心(东台传媒集团)成立。纵观东台新闻事业发展脉络,每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都是时代发展留下的印记,而每一个印记,都是东台新闻人奋斗的证明。
守新闻初心,就是坚守一份责任。时局动荡年代,就职于《时报》的戈公振,亲自撰写41篇时评,抨击卖国政府,为反帝爱国运动献计献策,他甚至不惜生命危险,三进日军禁区采访,调查日本侵略真相,及时发布许多通讯报道。
回溯历史,对比前辈,手中紧握“接力棒”的年轻一代东台新闻人,他们守土有责,尽职担当,在追求事实与真相的道路上矢志不渝。全市招商大会、城建大会、制造业大会……哪里有重大活动举行,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老同志与新伙伴协同作战,在“好味连台”“致敬东台最美巾帼奋斗者”“决胜小康 读书追梦”等活动中频频出彩,得到了社会各界肯定与好评。年初疫情肆虐之时,记者们进企业、访社区,雪夜高速拍交警、凌晨采购中心拍供货。他们多次深入ICU、急诊和隔离病房,走进医学集中观察点,采访前线医护人员;他们深夜连线远在武汉抗疫一线的医生护士,用文字致敬援鄂英雄……。
坚守新闻初心,就是坚守一份追求。戈公振对学问、事业的追求可谓极致。他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新闻学理论和历史研究,到青年宫补习英语,顺利完成英语学业后,还自学法语、德语、日语、俄语,甚至举办各种新闻讲习班,培养新闻人才。“房子是一块砖头、一块砖头造成的,学问是一本书、一本书读成的。”他对侄儿戈宝权说过的这句话,直到今天仍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就媒体团队来说,追求是从纸质报到数字报,从新闻网到公众号,是报、台、网优势渠道的资源整合,是策、采、编、审、发流程的再细化,每一次递进,新闻的“打开方式”都更加独特与便捷。就个人而言,追求是从专攻一个领域到多方面涉猎供稿,是从前只拿笔杆子到现在扛起摄像机,是既摸得透传统媒体,也玩得转新媒体,每一次提升,都是在向全能型人才靠近。
学问高,意气平,是戈公振的追求,也是他对后辈新闻人的期待。戈氏后人孙戈,在参观东台日报社后曾感受颇深地说道:“年轻一辈的新闻人需要学习传承老一辈新闻学家对新闻事业的执着精神,学习他们对新闻工作认真、踏实的那份干劲。”
守正创新 继往开来
2019年6月18日,市融媒体中心(东台传媒集团)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本市媒体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
前期架梁立柱时,市融媒体中心上下共同发力,在硬件设施打造、人员资源整合等方面挖心思、下苦工,深挖文化内涵,创新传播手段,成为全省首批试点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并获得专家组高度肯定。
融合发展绝不是单纯的“相加”,更不是物理上的组合拼装,而是既要做好相关机构融合,也要做好新闻业务、资源要素融合。围绕着“新闻出精品、素质大提升、经营广拓展、服务强保障”四大工程,市融媒体中心持续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狠抓质量创品牌、苦练本领强素质、更新硬件提效率、党建引领树形象。开设戈公振新闻学校,将技术专家请进来,送教上门展开业务培训,提高记者综合业务能力。组织员工走出去,进行专业能力深造,进一步掌握管理、应用、采编播报各程序业务。同时,通过举办系列提升活动,不断加强采编播管、技术开发、产品运营的人才建设,培养了一支“一专多能、多能一精”的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人才队伍,为推进中心高效运转提供人才保障。
媒体融合,既要延续发挥传统平台和渠道作用,更要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阵地,让分散在网下的力量尽快进军网上。中心利用新华社现场云平台,建立起上联新华社、江苏卫视等国家、省、市级主流媒体,下接镇区、村居的五级信息网,新闻触角感知全方位,推出多个今东台直播和现场云主题报道。“我们的中国梦”、支援疫情防控、“决胜小康 读书追梦”全民阅读等直播活动精彩纷呈,东台群众文艺优秀节目调演、缘定七夕、2020江苏东台(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投资说明会等联合互动好评不断。其中,“缘定七夕”活动在央视新闻、新华社客户端首页直播,铁人三项公开赛在江苏体育频道、东台电视台同步直播。一年来,中心已先后与新华社、央视新闻、江苏卫视等开展联动直播百余场次,新华社现场云报道持续位列全国前十名,现场云从媒体应用向社会治理工具拓展的做法,得到新华社领导批示表扬并在全国推广。广播节目改版改革,节目资讯内容更加丰富,呈现方式更加灵活,影响力明显增强,节目收听率、关注率显著提升。
媒体融合,更是一次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媒体变革。《东台日报》复刊30周年之际,东台日报微信公众号推出“我为东台日报代言”活动,首次引用H5技术,瞬间圈粉无数。今年,中心再次推进APP改版,不断提升微信可读性,及时释放各类热点消息,回应市民关切,《防控新冠肺炎,东台也很“硬核”》《【出发,湖北】刚刚,50吨捐赠物资从东台运往湖北》《东台18名医护人员火速集结驰援湖北》……一条条“独家”新闻,让微信粉丝量连创新高,单条点击破万已成常态。
与此同时,市融媒体中心依托省级技术平台,高标准建设融合指挥中心。加大资金投入,对广电、报纸机房网络存储、采编系统进行提升,购置一批摄影、摄像、无人机等设备。目前,融媒体指挥平台硬件系统、直播平台及网络直播平台、高清非编系统等建设已完成。新闻采集中,充分运用4G传输、移动直播、无人机、全景拍摄等技术,并以技术手段优化内容呈现,视觉冲击力不断增强,实现内容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的多媒体化展示。
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一年来,市融媒体中心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大宣传报道力度,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全体新闻工作者勠力同心,砥砺向前,一条东台特色的“融媒之路”正不断拓展。
合力奋进 融通未来
东台新闻后人,既要坚守新闻初心,传承戈公精神,更要脚踏实地将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落实在工作一线。下一步,东台市融媒体中心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加速深度融合,不断提升融媒体中心建设水平和层次。
围绕服务性、贴近性、关联性、互动性,找准定位,加强策划,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传播力的品牌栏目。深化合作,打响黄海森林小精灵舞台剧等品牌,发挥东台融媒平台优势。除少儿春晚,针对不同年龄层次推出企业年会、百姓春晚等专题,打造春晚系列品牌。
加大原创力度。从优选择事件重大、贴近民生、社会关注度高的新闻稿件,发掘新闻点,多出精品佳作,推出“独家”新闻。开辟《东台人 东台事》《打卡东台地标》《文物会说话》等微信原创栏目,推出精品短视频。拟开办《百姓315》电视栏目,立足民生、切实解决老百姓遇到的难题,树立融媒体正能量形象。开辟信息类《买卖家》栏目,树立权威信息源平台,每周在《东台日报》刊登一个整版,同时开通今东台APP线上查询,整合电视栏目、纸质媒体、线上媒体多方资源,形成“海陆空”立体宣传。
强化策划意识。提高重点选题、新闻敏感事件捕捉应对能力,扩大对外宣传。针对重点外宣题材加强分工协作,多媒体呈现,多通道外发。对指向明确、目标性强的节点报道超前策划,提前部署,精益求精,提升向上发片发稿中稿率。在组织发稿发片同时,着重加强与央媒、省媒等对接,畅通渠道,推介更多本土优秀作品。
加强人才培养。办好“戈公振新闻学校”,常态化开展业务培训,重点在摄影、摄像、微信制作、视频制作等新媒体运用上。强化一专多能,原报纸和电台、电视采编人员交叉学习,取长补短,实现电视人能写稿,报纸人能拍片的交融状态。根据工作需要,选择性地组织人员去新华社及兄弟融媒体中心交流学习。通过内部培训提能、社会招聘优选等方式,历练一支“四力”出众的全媒体记者队伍。
迈入新时代,融通向未来。东台融媒体中心将始终坚守主流舆论阵地,与党和政府的声音同频共振,记录时代风云,倾听民生民意,时刻以奋进的姿态,融通的魄力,沿着前辈足迹,继续为党的新闻事业激情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