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城乡一体化供水,是折射群众小康生活的美好图景之一。
去年,本市拉高标杆,启动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通过实施南苑水厂技改扩建、环网供水、镇村供水管网改造等工程,全力解决水压、水量、水质等饮水安全难题,让群众真正吃上安全水、放心水、幸福水。
据悉,本市早在2013年就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供水,原有的镇区水厂全面关停,改由南苑水厂集中供水。但随着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原有的供水管网已无法满足群众用水需求。用水高峰期,供水管道超负荷运转,一旦出现故障,将导致供水能力下降,出现大面积降压供水或停水。为此,本市投资1.4亿元规划环网供水工程,以2035年为期,解决堤东沿海地区水压低、水量小的顽症,切实提升边缘镇区供水水量、水压和水质。
去年来,南苑水厂持续加快提标改造工程建设步伐。其中,排泥水浓缩项目,采用新脱水工艺,科学处理水厂尾水,日处理尾水3万吨,确保尾水安全环保达标排放。3号二泵房项目,将使水厂新增供水15万吨/日,进一步提升了城乡供水水量和水压。
本市很多镇村供水管网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距今已有30多年,因老化严重,出现不堪水压重负、管网漏损率高等现象。在去年围绕南沈灶、溱东、时堰等9镇开展供水管网入户改造工程基础上,今年,市自来水公司又投资1800万元,对安丰镇6个村实施管网改造,将供水管道重新铺设,并扩大管道口径。数据显示,新管道投入运行后,水管漏损率由原来的45%降至9.5%,村民用水体验有了很大改善。
“着力构建从‘水源头’到‘水龙头’安全可靠、保质保量的供水工程和管理体系,从而实现城乡供水同质同服务。”市水务局负责人介绍,在实现管网互连互通基础上,将彻底解决“重建轻管”问题。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全面助力水务工作精细化管理,大幅提升城乡水务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记者在市自来水公司新建的智能化监控室内看到,电子大屏上清晰地标注着时间节点、工艺参数、控制模式等相关数据,水质水量等情况一目了然。“将数据收集反馈到信息系统,可实时对制水、供水过程进行监控、分析与操作,省时省力,节约成本。”技术人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