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康养小镇落户东台的喜讯尚在清风中荡漾,又一件对东台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接踵而来:盐通高铁就要建成通车了!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我们不仅在地理距离上更近了,而且从经济社会人文全视角,直正融成了一体。
毫不夸张地说,在未来的东台城市副中心建一座联动长三角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康养小镇,不仅让本市推进绿色康养产业有了硬核落脚点,而且让我们找准了东台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位置。上海社会科学院区县研究中心主任陈建勋认为:东台沿海空气清鲜,丰厚的自然资源、生态资源、农副产品在长三角上海等中心城市非常稀缺。在这样一个生态净地上建立康养小镇,要做就要做到极致,要建就要建到最好,不仅是服务上海,服务长三角,而且要放眼世界。未来的康养小镇,不仅是一块社会服务功能的高地,也是社会生态建构的高地,功能要比其他一些地方的同类基地功能更健全,服务能级更高,所以我们要把上海的部分三甲医院,把非常好的养老机构,把自然博物馆这些社会服务功能嫁接移植到东台。“非常感谢东台为长三角保留了这么好的一块生态净土!”
东台与上海地缘相近、经济相融、人文相亲,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又有紧密的现实联系。在上海老西门外、1943年就命名的东台路,诉说了两地关系的源远流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批上海知青到东台拓荒造林,如今6万多亩的黄海国家森林公园,满目苍翠,风景如画,成为那段激情燃烧岁月的生动注脚。如今,双方的交流交融更是达到新高度。作为苏北地区唯一入围长三角城市群的县级城市,本市充分发挥苏北南大门的优势,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主动“学习上海、服务上海、融入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连续三年在上海及长三角等地举办“接轨上海活动周”、经济社会发展投资说明会、“一路走来·还是东台”旅游推介会、东台特色农产品(上海)推介会等活动。过去的5年中,全市新开工亿元以上长三角项目168个,其中上海项目48个,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2个。目前,全市已有上海投资企业150多家,其中规上企业41家,百强纳税企业中上海企业占9家,2019年纳税额超亿元。同时,深化与青浦工业园、崇明森林旅游园对接力度,巩固与上海西郊工业园合作成果,拓展园区共建范围,合作共建园区共落户企业15家。
深度接轨上海,突出体现在三大基地日趋完善,构筑起高起点服务长三角的优质平台。
建设上海先进制造业协作基地。围绕本市产业基础,积极对接上海及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开展各项产学研活动50余次,达成产学研合作百余项,与复旦大学共建江苏首家湿地研究中心,与上海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共建上海—东台技术转移协作中心,建立上海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东台分中心,成立“上海院士专家科普诠释者指导团东台工作站”,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上海高校结成校企联盟。
建设上海“菜篮子”基地。全市18家农产品企业入选盐城市《供沪优质农产品目录》,举办特色农产品推介、“好味连台”等活动,与上海签订产业融合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科技合作等项目30余个,建立蔬菜外延基地6家,外延基地核心面积64303亩,辐射面积达153000亩,在沪设立农产品综合配送中心、直销窗口20家。
建设上海生态大公园。在上海、南京等地举办东台沿海旅游康养产业推介会、东台黄海湿地旅游康养产业推介会、“百家沪旅看东台”等推介活动十余次,签约了一批旅游、生态、康养合作项目。与上海青浦区文旅局开展“六个一”合作,在青浦区设立东台文旅(上海)营销中心。开通“上海旅游直通车”,新设生态旅游康养基地2个,黄海森林公园被定为上海市职工疗休养基地。
与此同时,在教育文化、人文环境渐显与上海同城效应。教育上,与上海市闸北八中、上海交大教育集团、上海市浦东新区傅雷小学合作共建,邀请上海市政府督学沈子兴、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李雪梅等在本市设立名师工作室。医疗上,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瑞金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等签约合作,建立一批上海名医工作室,实现与上海市异地就医门诊“一单式”直接结算。文化上,在上海金山区举办“接轨上海·相约金山——缤纷东台等你来”主题文艺演出,邀请上海及长三角地区文艺团体来东演出交流。营商环境上,积极向上对接长三角“一网通办”系统,安排专人负责专栏展示、专窗设立及接入的事项认领和维护等事宜。目前,东台专窗可办理企业注册登记等30项企业事项、医保转诊等10多项个人事项。
正是在东沪两地不断加大融合的过程中,长三角落户康养小镇落户东台水到渠成。这一项目的落户,为本市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支点:依托长三角和上海大都市圈的整体市场优势,发挥生态优势、资源优势、空间优势,提高经济密度和空间资源配置绩效,提升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在“新基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等战略布局加速落地的大背景下寻新机开新局,把东台发展带入新境界。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濮海虹分析,规划中的东台康养基地具有规模大、开发强度高、建设周期长、溢出效应明显等特点。比照国内外探索实践和成功案例,可以带来4个方面的积极影响。一是有利于带动康养产业集聚发展,推动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围绕养老、养护、养生等功能,大有文章可做。未来的康养产业集群,有望形成健康服务全产业生态体系,将有效拉动当地服务经济发展,带动东台、盐城乃至整个苏北地区服务业升级。二是有利于推动休闲旅游业发展,扩大东台生态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随着康养基地的开发建设,大量上海市民往返两地,加之两地联手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无疑将会给东台旅游业带来难得的发展契机。“养生+旅游”“医疗+旅游”“会展+旅游”“体育+旅游”等新型旅游业态的发展,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打造长三角旅游目的地。三是有利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快速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规划引入上海知名三甲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体检中心、品牌幼儿园、老年大学、健康学院、以康养为特色的高等职业学校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在服务于基地内入住的上海健康活力老人的同时,也将助力提升盐城、东台的公共服务能级,更多地惠及当地居民。同时,康养基地周边还将规划建设较高等级的商业文化设施,带动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四是有利于促进要素资源集聚,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长三角康养一体化示范项目和沪苏合作共建的尝试,康养基地的先发优势明显。按照前期初步测算,康养基地总建筑量超过600万平方米,直接拉动总投资超过600亿元人民币。项目实施后每年可新增100亿消费、200亿健康产品销售、30亿旅游收入、30亿工资性收入、30亿农副产品销售收入。与此同时,康养基地建设将吸引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集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溢出效应也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