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连续多日阴雨后终于放晴。记者通过预约,做好防护,走进西郊陵园,青松翠柏、桃红柳绿,亭榭阁台、小径徘徊,秀木成林、绿色相随……如画美景中,掩映着前来祭扫的人们。一位衣着端庄的女士正躬着身子献上鲜花,一旁,肃立着两位年轻人。女士姓张,她告诉记者,她和家人选择错峰祭扫,早几日就与公墓管理处电话预约了:“响应号召,防疫抗疫,是每个人的责任。”
市公墓管理处同志介绍:“距清明节尚有10多天,这几天每天预约扫墓者都有上百人,明显多于往年。”
按照市《关于做好清明祭扫疫情防控工作的通告》,清明节期间,全市所有公墓、骨灰堂等殡葬服务机构暂停集体公祭、祭祀等现场聚集性活动。确需现场祭扫的需提前预约,无预约的不得现场祭扫。市民可通过市公墓管理处官网或电话预约市属墓园祭扫,或通过各镇区民政机构公布电话预约镇区公墓祭扫,实行限量预约、约满为止。市公墓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从目前预约情况来看,清明节期间和清明节前的周末预约人数较多。
“祭祀不在形式在于心。”受疫情影响,清明祭扫模式已然发生了改变。早些年,市公墓管理处就推出“云”祭扫和“代客祭扫”服务。开通网络免费祭祀平台——厚德追远,市民群众足不出户“云”祭扫,同样可以深情追思缅怀。亦可向市公墓管理处提出委托代祭扫、预约祭扫申请。在约定时间,公墓处礼仪师将两盆花放在一块墓碑前,并清扫墓地、鞠躬致意,代替不能入园的逝者亲属向逝者寄托哀思。千里之外,逝者的亲人会收到陵园工作人员现场录制的视频。
“清明节扫墓一直是我家的大事,有了这个平台方便多了。”年逾花甲的丁先生早年就留美定居了,多年来每逢清明难耐哀思。前年,他在厚德追远平台上为父母建了灵位,想到父母,不仅可在灵位上上香追思,时不时还会送几段怀念的诗歌献给父母。市民王先生姐弟六人,有在北京的,有在海南的,有在新疆的,平日难得一聚。在省城南京就读的儿子为爷爷建了网上灵位,一家人有了缅怀先祖的地方。清明时节,平台点灯、寄语、献上花束……形式多样,缅怀之心虔诚而真挚。
现居上海的陈先生一家几年前每逢清明还会举家返乡祭扫。“我的家庭比较传统,过去扫墓祭祖一定要到墓地前才有仪式感。”疫情发生后,一家人转变了观念。“我们有个家庭微信群,大家一商量,不去现场祭扫成了共识。”去年清明,陈先生就通过东台公墓管理处官方网站预约了代客祭扫服务,陵园礼仪师会将鲜花放在墓碑前,清扫墓地、鞠躬致意,代替陈先生全家向逝者表达敬意。今年,陈先生再次预约代客祭扫已经轻车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