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二十天的高强度工作,没有时间休息,每天不分早晚的都在收集核对信息、统计整理、上报数据……”县疾控中心慢性传染病防制科科长杨尚波的春节就是这么度过的。2月10日,记者见到杨尚波时,他刚从镇区核对完防控数据赶回单位。
传染病流行期间,病例诊断、患者救治、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隔离、疫区划定与消毒,这五个环节环环相扣。除了救治由临床医生承担外,其余四个环节,疾控人都是主力军。“刚开始要上报的报表种类多,内容复杂,很难汇总统计,为了核准每天的信息,我们每天工作近二十个小时,夜里三点、四点回家成为常态。”从1月23日开始,杨尚波每天早上七点半上班,工作到凌晨回家是经常的事。虽然不是在防控的临床一线,但是防控工作中的数据整理汇总工作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让领导和专家及时了解疫情的动态情况,以便做出及时正确的决策。
2007年7月,杨尚波从江苏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作为一名临床医学生,他毕业后没有走进医院,却在周围人不解的目光中来到了疾控中心工作。说起与疾控结缘的故事,杨尚波向我们讲述了他大一经历“非典”时的那段经历:“第一次听说疾控中心,是在我大学一年级下学期的时候。那年的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震惊了世人,也震惊了我们,学校封校不让进出,宿舍和班级天天消毒,实习归来的学长因为发热被隔离在一所小楼中。恐惧写在人们的脸上,不安笼罩在城市的上空。在人们诚惶诚恐、避而远之时,我们看到了疾控人临危不惧,冲锋陷阵,无怨无悔的站在了抗击‘非典’第一线,给疑似和感染者测体温、采样、消毒。虽然,那时的我不明白是什么让他们这样无畏,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想加入他们的决心。”几年以后,当杨尚波成为他们中一员的时候,他明白了,疫情就是命令,疫点就是战场!
2007年,刚参加工作时,杨尚波就被分配到传染性比较强的结核病门诊工作。耐药肺结核比普通肺结核病情重,治疗更困难,传染性更强,社会危害更大。为做好我县的耐药肺结核病人的管理工作,杨尚波制作了《阜宁县耐药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档案》,对每一位耐多药患者建立了管理档案。我县的耐药病人药费报销政策出台后,他主动帮助耐药患者收集整理票据,送到医保部门报销。肠道寄生虫病监测工作任务重,现场工作环境差,每次他都主动把自己安排在粪便标本制作环节,在他的带领下,大家克服心理障碍,顺利完成了监测任务。在杨尚波主持慢性传染病防制科工作期间,合理安排科室分工,发挥每一位同事特长,使科室在工作质量、工作意识等方面都上了一个台阶。2012年顺利通过了省“有效控制肠道线虫病”达标考核,2013年通过了省“消除疟疾达标考核”。2012-2016年寄生虫病、地方病防制工作获市疾控中心表彰。
疫情来袭,只有第一时间发现病例,第一时间控制密切接触者,第一时间介入疫情处置,才能牢牢掌握疫情防控的主动权。而这都要求疾控工作人员时刻坚守在岗位上,不能随意耽搁一分一秒。在这特殊时期,杨尚波既不能在身患重病的岳父床前尽孝,也不能陪伴在妻子身边,将照顾重病老人和2个幼儿的重担全都压在了柔弱的妻子一人身上。
“2003年,当时还是一名医学院学生的我,只能看着广大医务工作者冲锋在前,然而17年后的今天,我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作为一名防疫斗士,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理所当然地要尽我最大的能力,为此次的疫情做出贡献,哪里需要我,我就出现在哪里,在疫情面前,我无所畏惧。”逆行向前,这就是杨尚波,“疫情”面前勇往直前的疾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