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们从县农业农村局扶贫工作科获悉,截至2019年底,阜宁县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全部超过6000元,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经济薄弱村持续稳定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18万元以上标准,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当前,我县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成果巩固提升阶段。
造血为主,保障贫困户收入
4月13日,我们在吴滩街道许合村村民孙永柏家看到,帮扶工作队的工作人员正帮助盘点他家养殖的草鸡并核算补贴。原来,2016年孙永柏被列为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靠着扶贫政策、驻村工作队帮扶和自己的勤劳双手,他开起了家庭养鸡场,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成功脱贫摘帽。“我家养了130只鸡,又养了几只鹅,马上还有补助下来,闲暇时还能外出打打工,现在国家政策对我们农民帮助太大了,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孙永柏高兴地说着。
“孙老爹说的补助就是我们帮扶工作队根据各个低收入农户家庭的不同情况,推出的以奖代补新模式,充分调动我们精准扶贫户的积极性,让低收入农户选择适合自己的养殖项目,并予以补贴。”盐城市经济开发区新城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孙春汉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扶贫不仅是要帮助他们脱贫,更重要的让他们脱贫后永不返贫,恢复贫困户的‘造血’能力,让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潜力的贫困户稳定增收。”
据了解,2019年,许合村103户贫困户314人全部实现脱贫,目前,许合村正在盐城市新城街道的帮助下,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重点围绕产业项目、农业种植等方面下功夫,坚决杜绝脱贫群众再返贫。
精准施策,壮大村集体经济
脱贫攻坚,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如何使造血成功,精准施策是关键。板湖镇三鑫村充分发挥土地和产业优势,促进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实现村集体经济从负债到增收二十一万的“华丽转身”,村里贫困户们的腰包也跟着鼓起来了。
4月14日,记者在三鑫村的产业扶贫基地看到,大棚内西瓜以及各种新鲜蔬菜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忙着给西瓜浇水。“以前土地没流转,只是种点田,自从去年土地流转以后,我就到大棚内干活,去年家里年收入增加了13000元钱,今年比去年还好,我们一定能奔小康的。”靠着在大棚务工成功脱贫的陆中庆一边忙着,一边和记者攀谈,以前单靠家里几亩地生活,常常为没有稳定的收入而发愁,现在一天到晚全是精神头。
三鑫村这两年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废塘整治变鱼塘、发展樱桃种植基地等,每年都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随着各项产业慢慢发展起来,村里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村级集体经济也一年一个样。据了解,几年前村集体经济还是负债状态,而在2019年实现收入突破21万元,成功实现了从经济薄弱村到产业村的转变。“去年我们村最后22户低收入农户全部脱贫,村集体收入达到了21万。今年我们还准备新建3000平方厂房,后期给企业储存设备用,同时安排脱贫户就近就业,确保小康路上一个群众不掉队。”三鑫村党总支书记孟凡明说。
巩固成果,确保能稳定脱贫
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政治责任,也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县不断健全目标责任体系,提高攻坚执行力;健全资金投入体系,强化民生保障力;健全产业增收体系,蓄足致富发展力;健全社会扶贫体系,聚集扶贫向心力;健全教育培训体系,激发脱贫创造力。“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巩固脱贫成果、提升攻坚质量’为抓手,扎实推进‘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回头帮,不断巩固脱贫成果,确保实现稳定脱贫。”县农业农村局扶贫工作科科长曹屯国介绍说,2020年,我县将紧紧围绕“全面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攻坚质量”这一中心目标任务,持续发力,确保“真脱贫”“脱真贫”。认真摸排边缘村、边缘户,扎实制定“一户一档一规划”、“一村一策一规划”脱贫方案,做实帮扶措施,确保脱贫。重抓政策保障措施落地见效,持续推进教育、医疗、住房等三保障措施完善到位。切实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同时重抓兜底保障,完善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衔接机制。重抓项目编排和产业扶贫,进一步挖掘优质项目,全力促进低收入农户和经济薄弱村补短提升。加大就业扶贫扶持力度和大力开展消费扶贫,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持续加强扶贫领域的作风建设。总结深化“阳光扶贫”监管,继续开展“正风肃纪镇村行”专项行动,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减轻基层工作负担。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围绕解决相对贫困,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系统梳理“十三五”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总结成功的帮扶经验,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