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翅港,是个有特殊意义的地名。1941年11月10日,新四军军部由阜宁侉周进驻到停翅港。1942年12月26日,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从停翅港转移到淮南黄花塘。因此,停翅港是新四军军史上重要一节,停翅港地名是红色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星。更为巧合的是,红色基因与美丽的神话传说在这里得到有机结合,使停翅港地名得到升华。从停翅港地名字面上看,就知是有故事的。现在,停翅港的传说,已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停翅港,又名亭子港。在新四军军部进驻停翅港那会,应该是两种称法是同时存在的。文学家阿英在一九四二年七月十八日日记中载:
“遇亭子港中一小洲,即在陈军长新屋侧。杨帆同志见告,亭子港实为‘停翅港’,过去曾有一凤凰,在小洲上停歇,故名。洲大小不过二方丈,上有大树二棵,四周环水。在港之北头。余戏谓,陈军长所以建新屋,大约即取此瑞兆。言罢相与大笑。”
后来,阿英在《戎行兼言艺文事》中又写到:“一九四二年七月十四日,我们一行终于抵达新四军军部所在地,盐阜区亭子港。亭子港,原名停翅港,相传过去曾有凤凰在港中小洲上停歇,因而得名。洲大小不过二方丈,上有大树二棵,四周环水。陈毅军长的新屋,就在小洲北侧。所谓新屋,也就是新近落成的两间茅舍而已。”
近来我听说,停翅港这个地名是新四军军部进驻这里以后才有的。初听有点愕然,再一想,似乎也有点道理,毕竟是新四军驻到这里以后,停翅港的地名才叫得这样响。但这个结论肯定是错误的。我仅从民国《阜宁县新志·地理志》村庄里有停翅港就可以予以否认。民国《阜宁县新志》的编成与刊印,是民国二十一年,即1932年,而新四军军部进驻停翅港则是在九年之后。
到底哪是原名?是停翅港,还是亭子港?我认为是亭子港。首先我们要从志书上去寻找根据。乾隆本《阜宁县志》里没有志村庄,找不到叫亭子港的村名,但有亭子港汛。营汛是什么?是军队戍防地。也指戍防军队。清时亭子港汛属于庙湾营分防。时庙湾营在通往郡城淮安的大路旁共设五处这样的营汛。民国《阜宁县新志》:“新沟汛,在县治西十里;新河沿汛,去县西南二十五里;亭子港汛,去县西南三十五里;板湖汛,去县西南五十里;刘朝殿汛,去县西南五十七里。上五汛系往淮大路庙湾营分防。各汛瓦营房三间,晾楼一座,棚栏、牌坊、烟笼全。乾隆三年创建。”在乾隆二十四年《阜宁县庙湾营界会勘图》上也明确标示亭子港汛。由此可知,亭子港在古代就不是一般的地方。那么,在乾隆三年创建营汛之前,亭子港有过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连接这几个地方到苏家嘴,再由苏家嘴向西的这条官道是很古的,也可以称它古道。过去,在官道上,亭子是常有的景点,一般是邮亭,古时传递文书的人沿途休息的处所,驿馆,当然是有实际用处的。弘一法师创作的一首歌,歌词不是这样写的吗?“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有诗的意境,很多人都会唱。古时,这里很可能有过亭子,或为邮亭,或为一般建筑意义上的亭子。在这条官道上走过许许多多的行旅商贩,迁客骚人。乾隆时,阜宁县儒学训导黄达曾从这里路过,留下一首绝句《亭子港》:“一鞭蹩躠庙湾西,夜半霜棱蹴马蹄。残月欲沉亭子港,几家茅屋乱鸣鸡。”黄达是进士出身,诗人。估计他在这里投过宿。这首古诗可为亭子港增添闪亮的人文色彩。
亭子港是村名,也是水名,应该先是由水名再到村名。现在的停翅港不通活水,但在过去,是通被泽沟的。被泽沟,亦作避贼沟,起芦浦(浦不是错别字,本来就这样写)镇(古镇,不在现在的马集)运料新河,经亭子港、瓦屋许、南沙湾,绕湖滩,入于射阳河。长约四十余里。黄河北徙,被泽沟上流淤塞,亭子港亦夷为平陆。现在我们见到的停翅港大水塘,应该就是原亭子港的遗存。关于亭子港水塘的由来,当地老人讲,是过去人“拿黑泥”留下的。“拿黑泥”也是属于历史记忆。昔日黄河夺淮,黄淮合流,时有决堤,水漫后给这里的土地覆盖上厚厚的沙土,而将原有的黑泥埋在地下。几十年前,上百年前,农民们为了改变土壤结构,将地下的肥沃的黑土再翻挖上来。这就是俗说的“拿黑泥”。由此而留下一些水塘,也是有可能的。
停翅港的传说,除了凤凰落此的传说,还有关于两个水塘的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这里是一片渺无涯际的海滩。东面是大海。东海龙王家的金龟小姐常到这海滩上玩要。一天,她见到了砚台公子。砚台公子如此标致,令她欢喜得不得了。
砚台公子,原是太白金星的宝砚。后来太白金星成仙上了天,也把它带到天上。太白金星得到玉皇和王母娘娘的信任和重用,群臣们都很嫉妒。有一天,为孙悟空大闹天宫的事,不少神仙都受到责罚,只有太白金星例外。众人迁怒太白金星,就把他的宝砚台摔下凡间。砚台正好落在现在的汪朱集东头,变成一个眉目清秀的公子小爷。由于它是砚台转世,一肚子墨水,出口成章,所以老人们夸他有出息,年青人也愿和他交朋友,姑娘都肯向他托许终身。
砚台公子自被摔落凡尘之后,看到海边别是一方世界,自由自在,也就不再想回天宫。他还想找个美貌女子为伴,在人间痛痛快快地生活。金龟小姐得遇砚台公子,两人一见钟情。金龟小姐与砚台公子各怀情愫,却难以开口表白。一天,金龟小姐故意丢失手帕,砚台公子将手帕拾还给她。从此两人交往频繁,几乎天天在海滩上散步。一次,他们碰上了二郎神,二郎神放出哮天獒追咬他们。金龟小姐胆小,见天狗追来,回头就跑。从此,金龟小姐与砚台公子身陷两处。过了七七四十九天,金龟和砚台忍受不了饥饿寒冷,慢慢现出了原形。又过八八六十四天,他们身子慢慢变硬。以后,每过一年,身子就陷下去一寸,直到九九八十一年,身子陷下八尺一寸。东海龙王也曾派虾兵蟹将到海滩寻找金龟,一时间风雨大作,海潮汹涌。金龟和砚台所在的地方被冲成两个大水塘,一个有二十多亩,一个有十多亩;一个形似乌龟,一个形似砚台。为了能使对方有朝一日找到自己,金龟把脊梁露出水面;砚台把黑墨插在池子中间,高出水面。人们称这两个水塘,一个叫乌龟池,一个叫砚台池。
有一天,在太阳落山以前,从西南方向飞来一只金凤凰。凤凰在停翅港上空,盘旋了一圈,然后慢慢落到金龟小姐的脊背上。休息了一阵,大叫了三声,然后又展翅向东南方飞去。这只有二分地大小的龟背,也叫凤凰墩。这个地方也因此叫作停翅港。
两个水塘的传说,似有点幼稚,产生的时间应该不会太长。停翅港的传说能够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沾了红色文化的光。
阜宁境内有多处古文化遗址,包括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停翅港是阜宁境内古文化遗址之一。因我没有这方面的资料,所以说不好,也就不说了。
在清光绪《阜宁县志·村庄》里尚有“亭子港”的村名。但到了民国《阜宁县新志》里就没有了“亭子港”,而有了“停翅港”。其实两部县志的问世,前后只相差四十年多年的时间。在清光绪时,虽然此处官名叫亭子港,但在民间可能早就有了“停翅港”的叫法,并产生了凤凰停翅的传说。到了民国,干脆就把野说变成正说,停翅港就成了堂堂皇皇的名称。凤凰停翅是虚拟的,而亭子可能存在过,虽然后来人没有见过;由实到虚,才符合地名演变的规律。为什么会出现从“亭子港”带有特征性的地名演化到属于传说性质的地名“停翅港”?因“亭子”“停翅”音相谐,更主要的是因为民族传统文化的渗透,中国人相信“龙凤呈祥”,“凤凰不落无宝地”。后来重建后的新四军军部迁驻停翅港,即证其瑞兆。
近二三十年来,以停翅港为题材的诗词和文章都比较多,包括我,也写过,那都是因它红色因素的感召。去瞻仰观光的人历年都不少,有点“朝圣”的味道。那里有新四军军部遗址纪念碑。四合院式的草房,是仿照当年形状重建的。
我终觉得今天的停翅港还是少了一处景点,那就是《阿英日记》和阿英文章中提到的陈毅军长的“新屋”,在小洲北侧,两间茅舍。现在,重建两间茅舍,应该不是难事,可能是有司尚不知道有这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