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沟墩境内的条岗村,是戴俊烈士的故乡。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党总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领支部84名党员和2200多村民,在3700多亩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用智慧和汗水合力绘制出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画卷,该村被列为全县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
精神文明开新花
当你漫步于该村之一的临城新村,文明新风拍面而来。《村规民约》竖立在新村入口处,成为全体村民的行为规范;党群服务中心一楼的“村史馆”内,17名条岗名人的资料齐全、图文并茂,成了村党史教育的实景基地;沿中心大道两侧的25面固定宣传橱窗造型精美、内容新颖让人目不暇接,10多幅大型墙头画把农民勤劳纯朴的一面展示得淋漓尽致……
据村党总支书记戴艮介绍,条岗村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首位常抓不懈。条岗村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建设的“东风”,在三个居民集中区内建起了3处文化宣传长廊,新置了60面固定宣传牌,成立了“夕阳红”文艺宣传队,创建了藏书5000余册的“农家书院”,新修篮球场和健身场地,“居家养老中心”环境优雅,服务一流。
“现在一有空我们就到书院看看书,到球场上打打球,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身体,真是太好了。”村民李文豪说。村腰鼓队成员王芳告诉记者,她自参加文艺队后,经常打打腰鼓,跳跳广场舞,感觉太好了。在她的影响下,又有60多人参与其中。每当夜幕降临,小区内男女老少齐聚广场,随着欢快的音乐翩翩起舞,其乐无穷。
目前,条岗村从干部到群众都有这样一个共识,现在邻里的矛盾纠纷少了,打牌赌钱的人少了;看书学习的人多了,唱歌跳舞的人多了,讲文明做好事的多了,全村的社会风气越来越好了。
结构调整助民富
穿梭在条岗村境内,成片的塑料大棚、苗木花卉、特水养殖基地随处可见。在临城新村西侧的“草苺采摘园”内,近二十个百米长度的塑料大棚一字排开,棚内的草莓长势喜人。在和园主曹佩的交谈中得知,他是以每亩900元的价格从五组村民中承包来的,每年收入都可观。
在村党群服务中心,戴艮为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全村3744亩耕地面积目前已经全部转包,外来承包的项目有钢结构公司两家,特水养殖场两个,苗木花卉基地两个,驾驶员培训学校一座,特种种植园1个,年产值近3亿元,全村700多名劳动力全部跳出“农门”变工人。同时,该村还创建了一个悦丰劳务公司,安排35名家庭相对困难对象进来打工,年收入3万元左右。在西安创业的村民戴贵,一人就安置了本村百余人就业。
“做梦都没想到,祖代种田的农民,现在既收租也有班上,收入比以前多多了。”在临城小区的柏油路上,记者碰巧遇到了正在散步的村民徐必银。他告诉记者,原来他家有6亩多承包田,一年到头全在田里忙还不赚钱。现在田不种了每年却有近6000元转包收入,自己还在草莓园打工,一年收入也有两万多元, 这次新型农村社区他拿了个140平的“别墅”,单装璜就花去近15万元。“如今在条岗,年收入在10万元的家庭太多了,年收入百万的也大有人在,在西安打拼的戴贵还成了上市公司的老总呢。”老徐说。
村容村貌换新颜
说到条岗村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新型农村社区一定是所有村民的首选。的确,这个近700户的村子,己有95%的农户在短短一年时间内便住进了宽敝舒适、装璜精致的“小别墅”。戴艮告诉记者,所有进入小区的农户,室内装璜都很讲究,家具电器全是品牌,就连天燃气都用上了。小区里很多从大城市来的亲戚都夸比他们家还漂亮。
好的居住条件还要好的卫生环境来衬托才算完美,为此,该村在重抓小区绿化的同时,毫不放松地抓好美化。每个小区都落实1到2名专职保洁员,全天候对辖区内的路面、河道、景观池进行保洁,每家每户都配送一个垃圾箱,小区四周路段都建有垃圾中转池,每天一次清运。绿化护理员定期对景观树木进行修剪、补植,使小区四季皆绿色,处处飘花香。
从去年秋天开始,该村还打响了路、河整治攻坚战。全村计投入资金近50万元,清理疏峻河道8条,总长13.5公里,河坡两侧分别栽植了3排景观树木;新筑了11条宽度6米、总长达7.5公里的硬质道路,形成了3纵8横的村级交通网络,路面两侧也全部绿化,使全村道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现象成为了历史。
如今的条岗村,基本形成了“一户一处景、一区一幅画、一线一风景”的格局。市、县多次在此召开了现场会,外地来参观者更是络绎不绝。荣获国家级“森林乡村”、省级“田园乡村”等多项称号,村党总支部也多年受到县镇的表彰。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力争将条岗打造得更美更靓。”谈及今后的思路,戴艮胸有成竹、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