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益林镇把推进农房改善工作作为庆祝建党百年、为民办实事的重要抓手,动员群众拆除零散房屋、置换宅基地,通过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搬迁,集中建设新型社区安置群众,并按照融合打造的思路,推进社区软硬环境建设,新建配套的党群服务中心、湖荡生活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室、便民服务大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便民超市等,新型社区内道路绿化、雨污水管网、路灯监控、健身广场等配套齐全,展现一派现代化新农村景象。
阵地融合,打造服务居民新生态
蟠龙村是益林镇打造的一个新型社区,该社区充分利用新建1400平方米的游客驿站阵地,打造集便民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农民大礼堂、健身广场等公共服务阵地,实行“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理,确保群众小事不出社区就能尽快办结。推行社区干部便民服务事务代办机制,在便民服务中心对不涉及对上协调的即办类事项,由社区干部根据群众申请,现接现办;对涉及对上协调的代办类事项,由社区干部下载、帮代填写相关资料后,指导帮办;对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特殊事项,由社区干部根据群众申请,全程陪同办理,开启为民服务“直通车”。同时组建以中心户为主体、群众积极参与的志愿服务队伍,挂钩联系帮助残疾孤寡等特殊困难居民,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厘米”。据统计,社区干部和志愿者每年为群众服务代办事项500多件,今年上半年就为群众代办事项320多件。
产业融合,注入乡村振兴新动能
蟠龙村因地制宜,围绕传统的水产养殖和草帘编织业,按照“党员引领抓产业、大户带头创实业、百姓携手富家业”的要求,成立水产品养殖合作社和草帘编织合作社。并在农闲期间组织居民到草莓园、螃蟹养殖户、草帘编织合作社参加培训,实现技能创业,增加收入,每户基本达到一人有致富技术。开展“创业标兵”、“致富能手”等评选表彰活动,鼓励支持党员干部围绕产业带头创业,培植党员养殖带富示范点16个。建设手工坊,引进本土人才新上食品加工、软陶面塑等项目,带领当地人家门口就业。发挥本村乡土人才优势开展富民技艺传承实践,推动传统养殖业品牌化打造,带领群众致富。特产马家荡大青蟹、小龙虾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党建融合,创新社区治理新格局
蟠龙村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充分发挥“四位一体”党组织架构作用,在各新型社区选定党员中心户,落实“六个一”志愿服务措施,即:一个门牌和服务公示牌、一个服务信息二维码、一个工作笔记本、一个联系户微信群、一个党群微家、一个网格分布图。同时,引进物业管理公司,承担居民小区的物业服务、治安管理、设施维护等职能。并引导各社区推选产生业主委员会,反映业主意愿和要求,监督物业管理公司管理运作。完善党务、村务、事务、财务“四务公开”工作机制,引导群众参与乡村治理全过程。
景观融合,创造居民宜居新环境
蟠龙村在社区绿化景观建设中充分尊重民意,优化调整原先的乡村景观城市化手法,将房前屋后绿化改为农户菜园地,进行统一管理,公共绿地栽种桃树20多亩。这种绿化新模式节省了绿化投入成本和管理成本,绿化造景成本从198万元降为50万元,节约近150万元。原每年景观绿化除草、浇水等养护管理费用5万元左右,现在分包给农户种植不花钱。同时增加了农户收入,种植桃树和蔬菜的收入,每户年增加收入500元以上,让农民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文明融合,培树和谐文明新风尚
蟠龙村发挥村务公示栏、广播、微信群等载体作用,大力宣传善文化,对表现突出的居民,评选文明户、“十星善之家”,发挥先进典型在移风易俗中的引领作用,倡导人情限额、办事限桌,完善村规民约,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操大办。同时,以提升美化社区文明元素为核心,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阜宁市民文明10条、中华善文化等宣传教育活动。丰富特色活动“菜单”,编排以善文化为主题的相声、快板、小品、小淮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定期进行演出,每年举办地方文艺巡回汇演20多场次,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让文明新风浸润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