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盐城 > 阜宁 > 正文
江苏阜宁:亲亲家乡廖家港(华厦一瞥)
2021-12-28 11:06:00  来源:阜宁日报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一曲《我的祖国》唱响了神州大地,也唱出了志愿军战士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和英雄主义的气概。

而我的家乡在阜宁南乡陈良,水网密布,沟河纵横,也有那么一条小河,她滋润着两岸勤劳勇敢的人民,浇灌着这片贫瘠的土地,也铭记着游子们难以忘怀的亲情乡愁。

这条名不见经的河,叫廖家港,因南端廖舍住着廖姓大户人家而得名。这条河少说也有二三百年的历史,她是一条南北流向的河,南边流向马泥沟,北边流往丹沟河,河宽头十米,全长三四公里。河东岸是三烈、苏港村,西岸是朱庄村(现为李良村),是两岸重要的灌溉、排涝河道,当时还是日常生活用水、交通出行的重要河道。朱庄村因朱姓人家较多而命名,后又因朱庄粮站、朱庄供销社(尽管现在已撤销)而名声远扬。我家就住在粮站北侧,枕水而居,与水结缘,依水为梦。

这是一条见证父辈辛劳的河。小时候,我依稀记得,一年四季,冬去春来,每天天麻麻亮,父亲就起床,撑船到廖家港里罱泥划藻。这是水乡特有的一种劳力活,也是一种技术活。罱子是一种捞水草河泥的农具,在两根平行长约一米、坚硬而有韧性的竹片上张一块结实的尼龙布什么的,再用两根下端交叉着的竹篙与竹片垂直相连(也有要铁条的),一拉一合竹篙,罱如蚌壳开合。罱泥时,人立船沿边,将罱夹放入河底,双手用力反复开合竹篙,就能将淤泥水草收拢进罱夹,然后两手用力交替提起竹篙,将罱夹提出水面,放到船舱边,松开罱夹,淤泥就顺利滑进船舱。如此反复不停,经过两三个小时的劳作,一条四五吨的水泥船就能罱满。春夏还好,天气暖和,只是一身汗水;而到秋冬,天气渐冷,人在河面上本来就是凉风瑟瑟,再加之竹篙上沾满冰冷的河水,双手在上面不停的移动,寒冷可想而知。父亲罱满泥草,匆匆回家吃过早饭,将船撑到沿河堆开挖的方塘边,固定好船只,站在船边,用木锨舀起淤泥水草,再用力甩举,将之戽到离船两三米高的方塘里。这可是壮劳力活,需要臂力。一船淤泥水草戽到方塘里,需要头两小时。此时,精疲力尽的父亲,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稍事歇息,又去干其他农活了。这些淤泥水草经过较长时间发酵后,再作为肥料放进农田,让庄稼有个好收成,可谓是“夏天一船泥,肥料一草塘;冬里一船泥,秋里几担粮。”上世六七十年代,农民种田缺少化肥,普遍靠河泥肥田。罱泥划藻既清洁了河道,肥沃了庄稼,又让父辈们挣到工分,勉强能够养家糊口。

这是一条承载童年欢乐的河。童年时光,学生时代,离家几米远的廖家港,便是我们玩乐的天堂。河边张长鱼,摸河蚌,采菱角,打水仗,游泳,溜冰面……乐此不疲。一次,拉着木脚桶在河边摸蚌蚌螺螺时,同伴说对岸沿河住的人家少,应该有好多,就拽着我向河对岸游去,游着游着,手一松,把我这只“旱鸭子”扔在河中央,我被呛了几口河水,手拼命地在乱舞,吓得大喊大叫,同伴一惊,连忙把我拉向岸边。经过这次意外,我明白了“不呛几口水,怎么能学会游泳”的道理。打水漂是我和小伙伴们的拿手好戏,经常比哪个打得远。手拿一块扁扁平平的小泥块或小瓦片,手心一半大小的样子,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三个指头稳稳捏住,与河面保持平行,然后用力快速一扔,泥块或小瓦片便轻盈欢快地在水面上一跳一跳的飞舞前进,一般能打个十几米远,贴近水面、力道大、姿势正时,打个二三十米,也是常有的事。

这是一条收获甜蜜爱情的河。小时候,我们兄弟三个经常到河码头淘米洗菜,小鱼便撒欢地游过来,围着淘米箩子或菜篮子啄食,轻轻地一提就能逮着几条小鱼。我们还常用踢罾在河边或小沟里取鱼。这是一种用竹竿做支架的固定式渔网(野外帐篷式样),有一面是敞口的,敞口面再用一根细竹杆固定着网口的底部,这样既便于网底贴近河底,也便于收网时将鱼往里面赶。我们用脚快速地把网口前方的鱼赶进网里,当发现有鱼触碰到渔网时,便迅速地提起踢罾,鱼便被网住。但要注意的是,提网时,网口定是向上翘起,并注意将敞口面那根竹竿同时向上多提点,这样才能尽量将渔网在网的里面,避免逃跑。那年的一个夏天,爱人第一次到我家上门相亲,我便再次玩起了淘米洗菜逮鱼的游戏,只见一条五六两的鱼在附近悠哉悠哉,久久未见游走,我想用菜篮子很难逮住,便回到小锅屋,拿来踢罾子,轻手轻脚地再来到河码头,用踢罾子悄悄地从后面向前抄,一下子将其网住,取出来一看,是平时难以捕到的刺花鱼(学名鳌花鱼、桂鱼),全家人惊喜不已,既增添了美食,又赢得了好兆头,被邻里们传为美谈。

这是一条再现水清岸绿的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不再罱泥划藻积肥,不再依靠水路出行,不再用河水淘米洗菜做饭,小河便失去了清澈见底、鱼虾欢跳的时光。一度时期,农田里残余的化肥农药排进河里来了,用不着的稻草秸秆抛弃进河里来了,长期缺少疏浚的淤泥淤塞了河道,长久不捞的水草遮盖了河面,河水发黑,甚至发出难闻的气味。近几年,随着县委、县政府和全县百万人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进一步树立,县镇村三级河长制的全面落实,“两违三乱”整治不断推进,水生态环境迅速得以改善,“水绿阜宁”成为亮丽名片,家乡这条小河也柳暗花明、水清岸绿。

亲亲廖家港,历经百年风霜,依旧奔腾不息向前方,依旧哺育着两岸父老乡亲,依旧在我心头欢快地流淌。

责编:盐城阜宁文明办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