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201030673612731450.jpg)
图为孟泊和妻子在回忆过往。高婷婷 摄
孟泊,1926年5月出生,1942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5月至1945年10月在武工队、建阳独立团、老三师新五团、十纵队86团任战士。1946年在新一师司令部特务连、四纵队司令部侦通大队,先后任战士、班长、文书、代理司务长等职。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停战后回国学习一年多)直至1957年撤军回国。
“收到抗美援朝战争急需机要员的消息后,我和我的战友便一纸血书要求加入队伍,最后我们一共10个机要员被选派到朝鲜战场。”如今,聊起抗美援朝的点点滴滴,孟泊仍记忆犹新。据孟泊回忆,当年到朝鲜后,他被安排在九兵团当机要员。他说:“机要员要求高、责任重,要心细如发,不能有任何差错。同时,机要员的工作时间不固定,随时需要随时进入工作状态。”由于当时的孟泊文化程度不高,担任机要员一职可给他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他只能凭借着过人的经验,照着葫芦画瓢,以确保机要顺利发出。
回忆起当年一起并肩作战的好战友,94岁的孟泊视线不禁转移到了房间的那面墙上,那一张张至今仍保存完好的老照片,将他的思绪带到了远方。
“我的好战友,很多都在战争中牺牲了。他们为了人类的和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说着,他又指向了一张双人合影,“这是我的好战友张立春,抗美援朝时期,他担任23军高炮营营长。战斗中,他一共击落敌人12架飞机,最后成了朝鲜战斗英雄。”孟泊自豪地说。
孟泊在战场上一次又一次英勇的战斗,离不开妻子周金兰的理解与支持。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与妻子周金兰是从小一起长大的邻居,也可谓青梅竹马。当年,为了让孟泊在前方安心战斗,周金兰更是随着部队来到朝鲜,在朝鲜和孟泊领了结婚证,而后又独自返回国内。“革命年代的爱情来之不易,既然选择了,那总有人要付出。嫁给他,我没有后悔。”周金兰笑着说。
退伍不褪色。虽离开部队多年,但孟泊仍坚持以军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他教育子女要从小爱党爱国爱人民,对待学习认认真真,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如今,他的3个子女及家庭成员也都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同时,他主动担任县关工委工作,经常给广大青少年讲革命年代的故事,积极用爱心回馈社会。“非常感谢党和政府对我家庭无微不至的照顾。我的战友,很多都将生命的最后一刻留在了朝鲜战场。我有幸存活,很珍惜这段美好时光。想尽己所能将革命的火种继续传承,让更多下一代能够理解和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孟泊深情地说。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