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头连着历史文化,一头牵着百姓民生,作为城市更新项目,彭城七里串联起云龙山、回龙窝、户部山等235个历史文化遗存,也承载着社区、街区、景区的多重功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城市更新。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推动彭城七里建设时,将历史与周边建筑、环境充分融合对话,在这条文脉上,沿线社区、街区、景区形成了独特的联动模式。
本报今起推出《彭城七里访“三区”》系列报道,走进城市深处,访街巷看变化,带您一同挖掘彭城七里沿线最鲜活的场景。
历史传承+民生改善,让幸福升级
本报记者 孙亚妮
春日的彭城,处处涌动着新气象:退休的社区书记胡景英换上红马甲做起文旅志愿者,有着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快哉亭公园在分阶段改造中焕发青春,彭城七里沿线的居民推窗可见仿古屋檐与现代设施交织的街巷……
回眸这些年,我市着力推进彭城七里城市更新项目,既填补民生洼地,更提升城市品质。彭城七里,已然成为群众美好生活的空间载体,有“温度”,更有活力。
在位于云东文化街区的彭城历史文脉城市更新工程建设现场指挥部,一张巨大的设计图标注了“彭城七里”的7个文脉片区。这是具有鲜明“徐州标识”的城市更新项目。
2023年,一项以“彭城七里”命名的徐州市历史文脉建设工程启动。该工程南北长约3.5公里,涵盖周边7平方公里区域,沿途分布着2个历史文化街区、12片历史地段、45处文物保护单位,集中了徐州老城的精华。
彭城七里位于老城区,“七”契合了文脉轴线南北长7华里、更新片区面积近7平方公里、划分7个更新单元;这个“里”字,不仅是长度单位,还有居住片区、街巷、故乡的含义,符合城市更新以片区为改造单元、以人为本的理念。
彭城七里的建设在赓续历史文脉的同时,还有一个重要意义:通过微更新方式进一步补齐民生短板、补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欠账,顺应百姓期盼。
建立体停车楼、建网红智慧型农贸市场、铺设市政管网、进行市政道路整治……众多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项目,在彭城七里整体规划打造中接连开启。
良好的生活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科学谋划、统筹推进,2025年,随着彭城七里城市更新项目的稳健步伐,一幅框架布局愈发清晰、宜居生活愈发幸福的图景,正徐徐展开……
春日的清晨,暖阳照耀着彭城大地,市区仿佛披上一层薄薄的金纱。放眼望去,街道整洁、高楼林立,处处生机勃勃——
文庙街区沧桑古墙镌刻流金岁月,玻璃幕墙展示新城时尚,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更新中焕发新生;
剪子股老街正在进行老街旧巷再次改造升级,道路干净平坦、商铺整洁有序,市井烟火气依然浓郁;
快哉亭公园、云龙山风景区等多处景观改造工程陆续完工,鲜明的“徐州标识”,用文化点亮城市空间;
……
近年来,随着彭城七里城市更新项目的推进,徐州正上演着一场历史传承与民生改善的双向奔赴,让沿线居民在古城的焕新中,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老胡有了“新身份”
“请问一下,从这到云龙湖有直达的地铁吗?”
“哎呀,你不如直接乘坐彭城七里定制文脉线公交,比坐地铁还方便,顺路还能打卡其他景点!”
在今年清明假期,户部山熙熙攘攘的游客中,一位精神矍铄、身着志愿者红马甲的白发老人,正热情地回答着游客的问题。她就是“阳光莲花”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员——胡景英。
近年来,作为游览彭城七里的重要一环,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成为游客打卡的热门地。
而紧邻户部山的莲花社区,也将志愿服务延伸到街区。莲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阳光莲花志愿者们,主动承担起给游客答疑、文明引导、大件行李寄存等志愿工作。
“我们现在有50多名文旅志愿者,大家对这一片可以说是了如指掌,都是‘活地图’!”胡景英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社区志愿者为啥会把服务游客当常态?
“为游客提供便利和舒适的环境,不仅能让游客玩得开心,也会让徐州在他们心中的形象更好!”莲花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蒋静表示。
胡景英穿梭在户部山的古建筑群中,不时会听到邻里热情的招呼声。
“胡书记,您今天又来啦!”“老胡,今天又给多少游客指路啦?”
原来,胡景英退休前担任石磊社区党委书记,为社区居民服务了十几年,也对周围的社区情况十分了解。
“退休后,社区组织我们这群老党员来做文旅志愿者,每天都能帮助别人,成就感满满。”胡景英说,自己现在每周都参与五六天的文旅志愿服务。
在家门口当起文旅志愿者,不仅让“胡景英”们有了新的身份认同,更方便了来徐州的游客们。
对于奔着彭城七里打卡的人,户部山往往是他们在徐州的首站。
“现在只要在小红书搜索徐州旅游攻略,十个帖子中,九个都会提到彭城七里!一条线串联起徐州的历史文脉,我们一下高铁就来打卡了。”来自河南商丘的游客张梓晨和朋友还特地换上了一身国风服饰,以阳光下的古建筑为背景拍照。“幸好遇到了胡阿姨,带我们把行李存到了社区中心,不然这会拿着大包小包,去哪里都不方便。”
游客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户部山的古建筑群间,游玩的喜悦与志愿服务的温馨场景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馨动人的画卷。
●社区有了“新风景”
春天的快哉亭公园,百花盛开、绿树成荫,处处都充满生机。连日来,不少中小学都把这里当成春季研学活动的首选。
4月7日,一群身穿苏堤路小学校服的孩子们,走进了快哉亭公园。
“老师老师,这里和苏轼有什么关系呀?”
“那关系可大啦,‘贤者之乐,快哉此风’,可以说这座公园的名字,就是根据苏轼的这句话起的!”
面对孩子们的疑问,老师一一解答,并仔细给他们讲解了快哉亭的历史和当今。
快哉亭公园南临建国东路,西连解放南路,位于老城区核心区域,它是徐州年代最为久远的园林公园,也是市民日常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作为彭城七里沿线的重要景点之一,公园的提档升级改造工程已于去年10月底全部完工。
从快哉亭公园北门步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园林景观与精心布局的绿化带。沿着写有“快哉亭公园”字迹的照壁深入,一排排新植的树木与花卉竞相绽放,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木香,让人心旷神怡。
“老马,今天怎么这会才来!”
上午8时30分,72岁的马玉国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快哉亭公园,为了送孙女参加学校组织的研学活动,他比平时晚了一会儿。
清风轻拂,送来悦耳的鸟鸣,几位老友早已在园内摆开太极阵势,他们身着白衫,随着行云流水般的动作恣意舒展身体,与园内绽放的繁花、摇曳的杨柳绿丝相互映衬。
看似平常的一幕,是快哉亭公园日常景致的生动缩影。
“你不知道,当时说公园要改造,我们又期待,又有点抵触。”马玉国告诉记者,当时主要是担心改造期间不能继续到公园里锻炼。“不过没想到,改造是分阶段进行的,改造完一处就撤掉围挡接着修下一处。非但没有影响到我们的活动,还增加了很多健身器材!”
近年来,我市对快哉亭公园进行了多次提档升级改造,充分考虑各年龄段游园群众的需求,通过文脉传承、功能增添、空间织补、活力营造等方式,不断提升公众的体验感。
为此,不少游客也将快哉亭公园列入了自己的旅行清单,这座“老公园”正在展现着“新活力”。
●居民有了“新生活”
55岁的王静在戏马台旁的文治巷生活了近30年,小巷里店铺林立,商店、缝纫铺、理发店随处可见。
“云龙区幼儿园、徐师一附小、市中医院都在附近,住在这里,到哪都方便。”这两年,王静家楼下的苏记丸子汤和马市街饣它 汤都是网红店铺,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很多外地游客排队品尝。“一开始还觉得人太多,自己都排不上队了。不过,现在觉得因为游客们的到来,让我的生活也方便了很多!”
近几年,云龙区先后对户部山建筑外立面、道路广场、街道绿化、灯饰亮化等方面进行了整治,社区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提升。
从文治巷出发,步行5分钟就能到达最近的地铁站,一路上随处可见共享电动车、公交站台。
“这段时间,云龙湖、云龙山、彭祖园的杏花、樱花都开得正旺,我也跟着游客一起坐彭城七里定制文脉线公交游玩。”王静笑着告诉记者,一张车票就能来回打卡多个赏花地,又方便又划算。
补齐老旧小区改造、道路修整等短板,彭城广场周边的老旧小区经过外立面改造和环境整治后焕然一新,户部山老旧小区环境得到改善,云龙山周边生态得到修复和提升,赢得了市民的交口称赞。
生活设施同样得到升级的,还有位于彭城街道的石磊小区居民。
近年来,随着彭城七里建设的深入推进,周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不断升级。最近这些天,在石磊小区,工人们正忙着拆除老旧防护网、安装断桥铝窗户,一派热火朝天的改造景象。作为“背街里巷”的石磊小区,曾因设施老化、环境杂乱,与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形成反差。
据了解,石磊小区外立面提升工程自4月初全面启动以来,共涉及200余户居民。按照当前施工进度,整体工程预计在“五一”前可全面完工。
城市更新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更是对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与提升。增设停车位,修补片区内破损道路,规范城市道路标志,配建社区服务中心、适老适幼化设施、健身休闲公共活动设施……在彭城七里的沿线社区,居民们的生活正变得越来越方便。
城市更新让社区焕发新活力
孙亚妮
一座城市的温度,往往藏在细节里。
徐州历史文脉——彭城七里城市更新项目,不仅关乎城市的外在形象,更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完善周边设施、修复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举措。
这些年来,从沿线的特色文化空间,到传统街巷的改造升级,徐州用“绣花功夫”改造提升老城风貌和人居环境,不仅刷新了城市“颜值”,更让市井烟火与自然诗意悄然相融。
城市更新不应是大拆大建,留住烟火气,才是城市更新的真谛。从老旧小区的改造,到周围配套设施的升级,“15分钟生活圈”从概念落地为触手可及的生活便利。当本地居民也能享受到文旅发展带来的“红利”,当小巷老店在游客浪潮中寻到新商机,公共服务的外溢效应,也悄然打破了“原住民”与“外来者”的边界。
从快哉亭公园的提档升级,到户部山古建筑的修缮保护,城市更新的“小步快走”,让传统建筑与现代服务设施有机融合,也让历史空间真正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而非橱窗里的展品。
城市更新要转变治理模式,少一点“居高临下”,多一些群众视角。“阳光莲花”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成员胡景英从社区书记到文旅志愿者的身份转换,不仅是个人价值的再实现,更是“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生动注脚。将社区服务半径从居民拓展至游客,社区也成为彰显城市文化,增进各类人群情感联结的新空间。当老街坊们自然融入导览解说,当特色店铺主动升级服务标准,市民便从城市更新的“见证者”,转变成了“参与者”。
“小空间”折射“大民生”,城市更新赋予社区新活力。顺应群众期待,因地制宜、找准切口,瞄准痛点难点,定能让群众的“需求清单”不断转化为“幸福实景”。本报记者 孙亚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