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盐城 > 射阳 > 正文
“老农技”银发生辉 ———射阳县农业科技战线退休人员帮助青年农民创业侧记
2020-11-04 09:19:00  来源:射阳日报  作者:茆友林  

  在射阳县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活跃着一支上千人的县、镇、村三级退休农业科技人员,他们退而不休,“银发生辉”,在县关工委、县老科协的组织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帮助广大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创业致富,为乡村振兴、决胜全面小康奉献“光”和“热”。

悉心传授

  2014年,射阳县关工委组织了由36名“老农技”组成的服务团,充分利用县农干校、镇村政治技术学校、远程网络等平台,分成高效农业、畜禽养殖、蔬菜园艺、农机植保、专业合作和电子商务等六个专家组,面对面讲、手把手教,使一大批青年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各镇、村的退休“老农技”也成立了相应组织,形成县、镇、村三级服务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

  千秋镇滨东村农技员皋古凤退而不休,指导青年农民祁振峰创办了“金润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进行名贵中药材“瓜蒌”的种植、加工和销售。皋古凤凭着农业科技的“老底子”,与小祁一起探索瓜蒌种植、筛选、烘干、冷藏等一系列技术,并逐步扩大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和品种。现在该公司可实现年开票销售3000多万元。

  特庸镇“老农技”、原镇农科站站长陈寿康,指导青年农民吉学玉办起“学玉家庭农场”,种粮面积从2013年的105亩发展到现在的1100亩。在陈寿康的精心指导下,该农场水稻亩产从2013年的450公斤逐年提升,至2020年已达670公斤,小麦亩产也突破400公斤,去年家庭农场实现纯收入38万元。

  县老农艺师王兴亚指导合德镇青年薛风琴创建了“射阳县峰琴辣椒专业合作社”,现拥有社员150人,示范基地达上千亩,冷库库容达200吨,年加工能力达1.5万吨,年订单种植无公害地产辣椒2万亩,使300多户增收脱贫,被评为“全国五好示范合作社”。

不忘初心

  射阳县“老农技”大多是共产党员,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生命不息,为农服务不止。

  原县农技中心副主任姜德明,1990年初不幸罹患骨癌,左腿高位截肢。1994年癌细胞转移肺部,实施切除手术,但他身残志坚,退休后还坚持拄着双拐深入农村田头,向广大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推广高效农业技术,指导他们创业致富,并拖着残疾的身体与妻子嵇惠芳一起创办农业生态示范园。向青年农民和基层干部讲授高效农业和绿色栽培等新技术160余场,主编农业科技专著3部,荣获各级成果奖12项,使上万户青年农民走上富裕路。青年农民崔广东、崔广生兄弟俩原在上海打工,2017年返乡后租了150亩地,创办了家庭农场。在姜德明的悉心指导下,用90亩地种植“蚊帐大米”,用60亩地种植西瓜和糯玉米,每亩地的年收入比常规种植高出3000多元,周围邻居纷纷效仿,带动了一方青年农民致富。

  像姜德明这样的“孺子牛”,成了全县退休农技人员的带头人。在他们的带领下,全县“老农技”银发生辉,成了助推广大青年农民创业致富的“星星之火”。

潜心技改

  射阳县原是全国闻名的棉花种植大县,一直以来,棉花种植用工多、棉农辛苦程度高。长期从事棉花生产技术指导工作的“老农技”蔡干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决心走技术创新的路子。这位“老农技”经过多年的精心探索,发明了棉花连体育苗及其分苗移载器具。运用这一技术,大大减轻了棉农劳动强度,每亩还可节省七八个工时,此项技术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

  从县农林系统退休的“老农技”郭长生,看到农民拔棉秆很费力气,而且速度极慢,遂产生了用机器拔棉秆的念头。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农业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专家的大力支持,郭长生和该研究所的同志一起研究开发了集棉花拔秆、切碎、打捆一条龙的农机具,用一台这种农机具能抵上近百人的作业效率。且这些经过初加工(切碎)的棉秆,既可制作板材又可做燃料,《中国日报》、《科技日报》等媒体先后作了报道,并荣获国家发明专利。

责编:盐城射阳文明办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