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阳县特庸镇王村村新型农村社区位于集镇北侧、S226东侧的农业特色园区内,交通便利。该集中居住点规划361户,分三期工程,其中一期100户已全部交房入住;二期规划106户,其中已竣工即将交房的有80户,还有26户在建;三期规划155户,其中在建80户。该村先后获得“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国家级生态村”“江苏省民主法治生态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江苏省特色精品村”“盐城市文明村”等荣誉称号,并享有“华夏蚕桑第一村”的美誉。
自2018年以来,该村党总支、村委会采取“党建引领、多元共治、协同发力、优质服务”等得力措施,扎实抓好农村社区治理和服务工作,初步形成了“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乡村治理新格局,为促进全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坚持党建引领,让社区“管家婆”大显身手。该村经支部推荐、社区农户民主测评,推荐本村网格长、今年60岁的共产党员刘云担任农村社区的“管家婆”。为确保社区治理规范运作,该村不但建立社区治理和服务评价指标体系,而且还健全社区治理和服务指导标准体系、考评标准体系、操作标准体系、评价标准体系,并注重定期评价与日常评价、村居干部评价和社区居民评价的有机结合,定期向社区居民公布邻里矛盾化解、卫生垃圾清运、文艺活动组织等开展情况,大大提升了社区居民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去年10月份,该村63岁的居民孙才林有一次因倾倒垃圾与邻居李奶奶发生了摩擦,并且互不相让,曾一个多星期两人见面不说话。“管家婆”刘云知道后,主动登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好两人和解说服工作。年终,该村党总支部进行党员民主评议时,刘云得了99分。据统计,截至目前,仅刘云一人就化解社区居民矛盾20多起,调解满意率达100%。
坚持多元共治,让社区“美容师”大有可为。为有效推动治理主体从单一向多元转变,充分发挥村党总支部、村委会和社区物业公司、社区居民在治理中的作用,该村成立社区物业公司,并招聘社区内思想和道德素质好并且勤劳肯干的住户王大涛、肖金妹、季红珍三位同志为社区的环卫工,具体负责卫生打扫以及垃圾清运工作,对每个人的卫生打扫区域实行网格化管理。在环境卫生管理上,采取社区居民代表定期测评并在社区居民“微信群”里公布、社区“管家婆”每周检查以及镇环卫所不定期检查,每月公布一次检查结果,实行多元共治模式,积极引导社区居民有序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从而不断打造社区治理和服务群防群治新品牌。该村还规定,对连续6个月夺取环境卫生检查第一的环卫工,每月增加50元工资,从而进一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坚持协同发力,让社区“土规矩”大放光彩。该村积极探索形成以“‘一约’‘两会’‘三团’”为重点的三治融合创新载体,协同推动社区治理转型。“一约”,即《村规民约》,让村民参与制定、参与监督,以“村言村语”约定行为规范、传播文明新风,综合运用物质奖惩、道德约束等手段保障落实,使《村规民约》发挥了更好的治理效果。如针对农村婚丧喜事大操大办等不良习俗,该村将结婚酒席菜品不超过800元/桌等内容写入《村规民约》,并由村文明餐桌道德评判团全程监督,有效遏制了越背越重的人情债、愈演愈烈的攀比风。“两会”指百姓议事会和乡贤理事会,由村党总支部书记担任百姓议事会的召集人,由村委会主任兼任村乡贤理事会的秘书长,发挥乡贤的感召力,实现村务的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如在村庄环境整治中,乡贤参事会会长丁荣海带领乡贤带头出资,上门走访,说服村民共同支持环境整治,共同建设美丽乡村,深受社区居民的好评。“三团”指百事服务团、法律服务团、道德评判团,以志愿服务、法律服务、道德评判为抓手,常年活跃在社区,不断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形式,从而让社区治理和服务成为一种新常态。
坚持优质服务,让社区“小窗口”大展宏图。该村坚持优质服务,精心安排建设居住点服务设施,卫生室、便民超市、农家书屋、停车场、邮政快递、人社服务、红色代办等一应俱全,大大提升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此外,居住点还配建了休闲广场、文化舞台、小公园,为社区居民提供和城里人一样的健身休闲场所。农家书屋里,一排排高大书架上摆放着各类书籍,供村民在农忙之余阅读欣赏。2000多平方米的幸福小广场上,每晚灯火通明,居住点和附近大批村民前来散步、跳广场舞。占地15亩的小公园里,有凉亭、荷花塘、健身器材,也是村民茶余饭后的好去处。该村去年底搬进新居的刘大妈说:“我们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住着这么好的房子,晚上去广场上跳跳舞,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