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连日来,在广袤的鹤乡大地上,农技人员走村串户推广优良品种,农民利用网络购买农资,温室大棚里农民们忙着施生态肥……勾勒出一幅幅干群携手忙备耕的动人图景。
良种良法推广忙
“‘C两优9号’和‘金两优华占’,米质好、产量高,不易倒伏,抗病性好,适合我们这里种植。”3月3日上午,在射阳县海河镇新运村举办的农业技术培训班上,该镇农业农村局的技术员向农户推荐今年的早中稻品种。
“推进粮食供给侧改革,重点是从追求产量转向稳产提质。”该镇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稳产提质就是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宁可少产一些稻谷,也要把品质提高,把种田效益搞上去。”
今年种什么、怎么种?开春以来,该镇组织10多名农技干部走进田间地头,以推广良种良法为重点,从品种筛选、技术物化、流程简化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科普。为方便农民掌握,他们把主推技术制成卡片和挂图,还摄制录像,轮流到每个村居讲课传技。讲授通俗易懂,农民学起来快。
截至目前,该镇已举办10多期“田间课堂”,每个骨干农技员结对10户科技示范户,带动100户辐射户,形成田间技术推广完整链条。
“网络备耕”成时尚
日前,在位于临海镇双洋居委会的宝军农资门市里,与往年人头攒动的热闹景象不同,该门市里只有两三个人在看货,但门市老板陈宝军不愁反喜。
“扫这个二维码,就可以在微信上直接下单,留下地址,我们就会送货上门。”陈宝军拿出手机,调出一长串订单。
在如今的临海镇,“网络备耕”成为一种新时尚。该镇借助互联网以及微信等平台,向农户提供农作物从种到收全程解决方案,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找专家、看行情、买农资。农民通过手机就能轻松与技术人员和种植大户进行交流,及时咨询植保、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问题。
该镇在引入微信等多种互联网线上服务方式的同时,挖掘传统线下实体店潜力,根据农民需求,及时调运种子、化肥、农膜等农资,真正让农民体会到现代科技的方便和快捷。
田野吹起“低碳风”
“种蔬菜,还是农家肥最好!”3月4日,在位于合德镇的射阳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种植户杨健将发酵好的粪肥撒到蔬菜大棚里。
该园区是省级“菜篮子”基地,种植户施用有机肥,种出的绿色蔬菜瓜果直供县城大润发、苏果等超市。
如今,老百姓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合德镇农民在种植蔬菜、水果和水稻时,纷纷改变过去大量使用化肥的做法,选择环保健康的农家肥、生物肥等,实现“低碳生产”。
田野吹起“低碳风”,该镇这些种植大户把目光转向当地的养殖场,环保的农家肥、生物肥和有机肥受到青睐。薛峰琴组建的“峰琴辣椒”专业合作社,打造3万㎡辣椒生态园,辐射带动周边形成万亩辣椒基地,该基地全部使用处理后的畜禽粪作肥料,既发展了绿色生态产业,又解决了该镇养殖业污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