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盐城 > 亭湖 > 正文
“云生活”也应提防消费陷阱
2020-04-30 11:12:00  来源:亭湖报  

“云办公”“云招聘”“云购物”……受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式各样的“云生活”纷纷涌现,线下生活被按下“暂停键”,线上生活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却借着“云生活”的流行,炮制多类消费陷阱,借“疫”谋财,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那么,在充分享受“云生活”的同时,我们应该提防哪些消费陷阱?这些消费陷阱该如何破解?连日来,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和调查。

“云”下的生活照样精彩

家住大洋街道通榆新村小区的赵欢是一名博物馆爱好者,他每年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至少打卡10个博物馆,可今年年初突遇疫情,他不得不停下了脚步。“朋友给我介绍了一种‘云观展’的方式,可以通过网络游遍多个博物馆,我试了一下,的确不错。”赵欢说。

几天前,赵欢来到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多宝阁”,360度赏析文物的细节。“太震撼了,线上实景全景体验模拟得太到位了。”他告诉记者,故宫博物院旗下APP故宫展览中,目前有76个展览项目,包括线下馆内正在进行的项目,最早可以看到2015年的展览。

今年51岁的吴梅芳是我区一名培训机构的舞蹈老师,平时不仅要给学员们上课,还时常受邀外出参加演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忙人。疫情期间,她也过上了宅家生活,可与一众好友的感情不减反增。“宅家的这段时间里,经常和好友们在群里视频探讨厨艺,现在我是蛋糕、包子、凉皮样样会做。”吴梅芳说。

“云办公”“云学习”也带火了电子产品消费市场。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2月,3D打印设备、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电子产品需求增长较快,产量分别同比增长101.0%、119.7%、45.1%。

谈到为何会购买平板电脑,市民李娟表示,今年开学比较晚,孩子需要上网课,以前都是用自己的手机上,但自己业务比较多经常要使用手机,而且手机屏幕小,也怕影响孩子的视力,所以春节期间就给孩子买了一部平板电脑。

前不久,一项对3004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云办公”“云学习”“云买菜”“云赏春”是人们体验较多的几种“云生活”项目,86.8%的受访者感到最近过“云生活”比以往更充实。68.1%的受访者认为“云生活”增强了人们抗疫的信心,65.9%的受访者认为会加速人们的消费习惯从线下向线上转变。

消费陷阱花样百出,更需提高警惕

“云生活”给宅家生活带来了诸多方便,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消费陷阱。“有些消费陷阱伪装得很隐蔽,表面上看起来很实在、优惠很多,但稍不注意就掉进了坑。”市民孙长军谈到自己的遭遇时,表示碰到消费陷阱也很无奈。

原来,早在今年二月初,由于学校不能按时开学,孙长军就为孩子在某“云学习”平台上办理在线课程,该平台以“分期付款有优惠、首付仅需一成”为由要求其提供身份证和银行卡照片,为其办理了在线课程分期付款,每月要支付1800多元。后来孙长军才发现所谓的“分期付款”总额竟比全款要高出3000多元。

疫情期间,市民上网娱乐需求大增、时间延长。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涉及网游、直播类产品违规诱导消费的投诉也大量增加。一些消费者投诉称有号称“零充值、可赚钱”的网络游戏其实不持续充值游戏根本无法继续。还有消费者反映,有的直播平台“网红”进行产品“带货”,大部分购买到的产品与直播展示的差别很大,质量也比较低劣,消费者们则苦于与平台客服沟通无果。

“这口罩一股子刺鼻气味,警官你看看是不是假口罩……”前不久,有群众举报市场上有人销售假冒伪劣一次性医用口罩。接到举报后,区公安分局民警将该一次性医用口罩送至专业检验机构,检验显示送检口罩过滤效率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系假冒伪劣产品,不具备疫情防护的作用。

“涉案经销商有12家,涉及销售门店46处。”区公安分局刑警大队教导员张彦介绍说,这些伪劣口罩来自河南安阳,通过山东临沂销往盐城,经营一次性医用口罩等二类医疗器械按规定须具备相关资质,而制售假口罩的窝点显然并不具备这些必要的生产条件,涉案经销商负责人在此情况下知假售假,足见利欲熏心。

治理陷阱还需政企联防联控

家住澄达东景苑小区的刘磊也中了“云生活”消费陷阱的招。今年初,他观看网络电视时看中了某知名电商购物平台的产品,随即电话下单订制了一套价格3280元的油烟机,约定通过物流货到付款。但拆箱后发现产品尺寸和功率不符合订制要求,便联系厂家退货。厂家同意退货却不愿意承担200元的物流费用。经过消费者协会协调后,电商平台才同意全额退款。

江苏元齐律师事务所副主任韩建华认为,针对当前侵权假冒行为“线上线下”一体、身份更加隐蔽、手法不断翻新等新特点,应不断提高市场监管和预警防范能力,加强部门间执法协作,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堵塞监管漏洞。广大市民在参与网络投资理财时应牢记“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拒绝轻信高息诱惑,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拒绝泄露个人敏感信息等。

记者了解到,针对疫情防控期间各类消费陷阱,我区相关部门和平台企业共同探索的协同多元共治模式在信息共享、“黑名单”制度建设、打击查处、智能反诈等方面发挥了作用。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多家电商平台企业,共同发起建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共享、共用因哄抬价格、虚假宣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严重违法行为被平台清退的商户信息,联合防范不法商户跨平台从事违法经营活动,做到“一处清退、处处关店”。

区公安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复工复产,经济运行逐步恢复常态,警方将联合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对实施网络诈骗、生产销售假劣产品等犯罪行为“零容忍”,严格查处、严厉打击,切实保障群众生命健康安全。(颜进)

责编:乐剑浒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