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上午,记者来到便仓镇新桥村的田间地头,只见一辆辆农产品运输货车接二连三地赶来,将新鲜采摘的西红柿打包装车,送到全市各大蔬菜批发市场、超市。
“除传统农产品外,我镇还种植各类高效设施农业6800亩,西瓜、草莓、葡萄、黄桃……应有尽有。”便仓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卞凤罗告诉记者。
为做好“菜篮子”稳产保供,我区组织农业农村、商务、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建立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积极协调各方资源,推动电商销售端、快递物流端与生产供应端进行对接,多渠道搭建产销桥梁,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目前,越来越多的家庭农场已与市区各大菜场和商超实现产销对接。
“菜篮子”的安全性也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现在放心多了!”家住和风雅居小区的刘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超市会把蔬果的农药残留检测结果公布在电子屏幕上,我们购买的时候就有了参考,心里踏实了不少。”
“目前,我区已建成区、镇、基地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并纳入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区还建立农产品可追溯制度,加强风险监测,推进标准化生产,切实保障市民“菜篮子”绿色安全。
5月6日下午,记者在东亭湖街道富康菜市场看到,菜场内环境干净整洁,蔬菜、肉类、水产、禽蛋等分门别类。“只需抬头看标识牌,就知道哪个区域卖的是什么,不用在整个市场到处找,环境卫生也有了很大改善。”正在菜场买菜的市民张军说。
如今,我区各大农贸市场购物环境显著改善,管理手段有效提升。各部门全力补齐民生短板,让市民的“菜篮子”拎得更卫生、更安全、更轻松。
(颜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