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下达农房改善任务1000户,市下达任务1600户,我区自加压力,明确今年农房改善任务2364户。截至目前,全区已完成农房改善919户,其中,进城入镇527户、进新型农村社区346户、在规划发展村庄新建翻建46户。
这是我区今年农房改善工作交出的成绩单。连日来,我区坚持将农房改善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任务和抓手,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系统研究、通盘谋划,深入摸排最困难的群众、最破旧的农房,有序推进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各项工作,确保弱势困难群体住房条件改善“一户不落、一户不少”。
50年老房变成二层新楼房
“这几天赶上梅雨季节,工地上的活干不了,正好回家休息休息。”7月20日下午,记者来到黄尖镇花川村新型农村社区,正在菜园子里摘菜的村民黄迎春(化名)告诉记者。当聊起住房条件改善时,黄迎春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他感慨道,“以前的住房条件和现在简直不能比!”
今年48岁的黄迎春是地地道道的花川人,从出生以来就一直生活在这里。过去,一家三口人挤住在一间6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这间50多年的老房子由于年久失修,一到下雨天就“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给生活带了很多的不便。“两间厨房倒塌了一间,这几年光修房子就花了几万元,就连上厕所也得跑几十米。”回忆起老房子里的生活,黄迎春苦笑道。
得知黄迎春家中的情况后,镇、村干部为其积极争取,将其房屋纳入了农房改善的范围。“60平方米的老房子能换160平方米的新楼房,政策还给我8万元的补贴,只要再花20万左右就能住上和城里一样的楼房,这样的好事我当然全力支持!”黄迎春说。
“我家是去年9月搬进新房的,小区不仅环境好,道路也宽敞,路灯、健身设施一应俱全,还有专门为我们农民开辟的菜园子。儿子今年刚上高中,老婆在家种着4亩地,房子条件这么好,我在外打工也特别安心!”黄迎春说。
低收入户成了“镇里人”
最近,家住盐东镇李灶居委会二组的张明全(化名)心情特别舒畅,见到镇、村干部们都会对农房改善政策赞不绝口。“等我家新房子装修好了,欢迎大家常来坐坐。”张明全开心地说。
原来,就在十多天前,随着张明全在让房协议书上签完字,他也正式成为了“镇里人”。张明全一直是村里的低收入户,妻子常年患病,失去了劳动能力,全家人的生活只有靠他在镇上打临工支撑,家中三间堂屋、两间厨房也老旧严重,被评定为危房。
“张明全这样的困难户是农房改善的重点对象,我们通过宣传发动、自愿申请,并由镇里组织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对房屋进行评估、测算,给他算清了几笔‘账’,帮他在镇里富民新苑购置了一套110平方米的新房,最终实现以房换房、进城入镇。”李灶居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新房子预计10月份就能拿到,算上政府给的各种补贴,我一共花了不到10万元,拿房后简单装修一下就可以住了。”张明全说,“前些日子村里还帮我就近租了一间平房,每个月给300元的过渡费。女儿今年考上了大学,镇上也帮忙申请助学金。现在政策这么好,对我们困难户还特别关心,真的十分感谢党和政府。”
帮扶政策圆了多年“洋房梦”
7月21日一大早,南洋镇正东村三组村民孙进鸿(化名)来到村里的新型农村社区,为自家的新房装修忙活了起来。“上个月拿的房子,两层小洋楼,125平方米,还有个大院子,这放到以前想都不敢想。”孙进鸿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孙进鸿今年70岁,是正东村的建档立卡户,大儿子患有精神残疾,老夫妻俩靠种5亩地维持生活。孙进鸿的老房子位于一段三岔路口,由于地势低洼,每到下雨天,雨水就会从高处倒灌下来,家门口就成了一个“小池塘”,出门都得蹚水,极不方便。
今年初,听说村里要进行农房改善,孙进鸿同老伴商量了一下就提交了申请。“孙进鸿申请后第二天,我们就和镇上工作人员一起到他家中进行评估,向他讲解政策,为他争取各项补贴。”正东村党总支书记茆正伟告诉记者,“房子每平方米1700多元,125平方米的房子要20多万元。考虑到孙进鸿的家庭情况,我们用足了政策,最终,他只需要付不到9万元的购房费。”
“一拿到房,小儿子就找来了装修队。不到一个月时间,装修工程就完成了一半,再过两三个月,我们也能住进新楼房了。”看着新型农村社区内成排连片的楼房,孙进鸿笑着说。(颜进 李乐乐 陈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