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民生实事办实办好了吗?江苏省人大12月上旬实地“阅卷”,涉及扬州市12类49项民生实事已全部完成,其中18个项目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民生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前不久,市人大常委会第81期“人大网坛”征集2024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情况及2025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建议。
近年来,扬州坚定“百姓富”的志向追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连续23年出台民生“1号文件”,“置顶”群众关切,补齐民生短板,坚持每年把75%以上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投入到民生领域,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更高水平的民生“七有”,创造更高品质的幸福生活,致力于打造共同富裕、人民幸福的“好地方”。
乐业增收,城乡融合发展绘就“共富蓝图”
12月14日,月城科技广场人头攒动,“‘大’约冬季 ‘职’等你来”的标语格外醒目,来自扬州、泰州、常州等地的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赶赴扬州市2024年冬季专场招聘会暨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洽谈会。年末本是招聘淡季,扬州却掀起一波“冬季招聘热潮”,助力广大青年好就业、就好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百姓“饭碗”。
每天早上8点多,送完上学的娃,洗好灶头的碗,一群人便聚集到居民李树香家里,剪线头、钉纽扣、打吊牌、套袋子……大家有说有笑。这是广陵区曲江街道文昌花园社区的“家门口饭碗服务社”。可别小瞧这个“家门口饭碗”,不仅带动300多名社区群众在家门口灵活就业,还经常被“专车”接到江都等地承接外贸订单。这群特殊的“上班族”富而思报,10年来累计向社区爱心基金捐款20多万元。
只有把“饭碗”端稳了,日子才能安定、踏实、有奔头。
扬州聚焦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深入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壮大行动和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统筹运用税费减免、财政投入、社保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工具,多渠道支持企业稳岗扩岗、个人创业就业。
今年以来,全市建设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38个,兜底帮扶残疾人、低收入人口等五类困难群体就业537人。新建“零工市场”6个,打造3个“标准化就业服务示范村”,帮扶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7800人。
百姓富,盼的是共富。瞄准农业农村这块城乡共富的短板,我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更高水平城乡融合,促进农民收入稳步提高。
“挣了多少钱?”“钱都花哪了?”“幸福账单”晒出红火日子。
仪征市刘集镇陈巷村的刘永东点开手机上的“e记账”APP说,“收入进账均是红色数字,消费出账都是绿色数字,很好区分。”在仪征开展的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工作中,刘永东是200个“国家记账户”之一,记录显示,他们家庭的交通出行费用占比最高,其次是日常餐饮消费和子女教育支出。
家庭小账本“为国记账”,见证了“一年更比一年好”。
数字为证:2014年,扬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157元,到了2023年,这一数字增至47717元,上涨了近一倍。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1,连续10年缩小。
钱袋子鼓了,“买买买”的底气更足。“告别开了十年的燃油车,换购了一辆新能源汽车。原本15万元的车,享受补贴后不到13万元就‘拿下’了。”市民张先生近日在微信朋友圈晒出“以旧换新”的政策红利。
既能挣又会花!一组数据变化勾勒出扬州居民爱网购、赶新潮、敢花钱的消费“画像”。今年以来,扬州不断发布新政策、打造新场景,释放消费新潜能。1—10月,全市实现社零总额1452.9亿元,同比增长7.5%,增幅列全省首位。
从经济体量到生活质量,发生巨变的不止数字,更有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多年前,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还是大家口中的“渔花子村”,如今变成“全国最美渔村”,去年村里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200万元,村集体收入达305万元,渔民人均收入为3.61万元,唱响了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渔家傲”。
做大做强村级集体经济,积极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扬州大力实施“促增收”行动,将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列为市、县、乡、村四级“书记项目”。2023年,全市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212.9万元,全市74个2022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低于60万元的“薄弱村”全部清零。
民生优先,用心用情用力化解“急难愁盼”
11月15日,国庆路上的扬州妇幼保健院老院区的新生儿科、产科、妇科等最后一批科室,全面搬迁至位于京杭路的扬州妇女儿童医院,新院区所有科室也于当月全面启用,“升级版”母婴康育月子中心实现了“提包入住”。
人民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础,健康有“医”靠,幸福更牢靠。
让幸福在“家门口”升级。前不久,家住生态科技新城杭集镇的王老太意外摔伤,前往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查后发现骨折,立即安排手术。术后康复良好,亲友们前来探望。“乖乖隆地咚!现在家门口的‘小医院’也能做骨折手术了。”大家由衷感叹,优质医疗服务直通“家门口”。
以前头疼脑热也要去挤大医院,现在“家门口”就能做手术、看好病,这是扬州全力实施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打造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带来的新变化。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创造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一体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这民生“七有”,扬州连续23年出台关注百姓、纾解民困、改善民生的“1号文件”,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基本民生问题抓起,每年集中力量实施一批民生幸福工程,聚焦化解群众“急难愁盼”。
聚焦“一老一小”,扬州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构建生育友好社会环境和适度普惠的儿童福利体系;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分层分类打造四大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兜底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选择”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新格局,让“一老一小”享受“朝夕美好”。
聚焦“菜篮子”,“十四五”以来,市县财政累计投入3亿元用于“菜篮子”生产;连续12年累计投入市级财政资金1.4亿元开展“菜篮子”蔬菜基地建设,市区建成基地1.5万亩;全力打造4条市级重点农产品产业链。
聚焦“身板子”,扬州推进“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全国改革试点城市建设,开展医疗、医保、医药“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加快实施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深入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和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健康扬州建设。
聚焦“好房子”,扬州加快建立租购并举住房制度,推进刚需住房、保障性住房、改善性住房协调发展,完善扬州换房中心运行管理机制,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上积极探索经验。
聚焦“有里子”,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多条路段实施积水点改造,构造全方位的雨水吸纳及保持系统,推进人居环境由“面子”向“里子”幸福升级。
以财政“力度”提升民生“温度”,翻看近年“民生账本”,全面打好雨污分流、黑臭水体治理、垃圾分类处置、老旧小区改造、市容环境提升、大气环境治理等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六场硬仗”,大力实施美丽田园乡村建设“三大行动”……一系列务实举措、切实成效,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
以刚性监督力促民生实事落实,扬州用实践探索、以制度推进民生实事从“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转变。
扬州市人大常委会2022年底启动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结合“统一见面日”活动等广泛征集民生实事候选项目,并经全体人大代表票决产生正式项目,全部纳入民生“1号文件”;设立民生实事“民情观察点”,以“听、看、跟”等方式组织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开展精准监督,动态了解民生实事项目实施进展、存在问题等;综合运用听取专项工作报告、专题视察、工作评议、满意度测评等方式,打好民生实事监督“组合拳”,打造民生幸福“升级版”。
兜牢底线,找准做好谋全创新“优解路径”
“师傅,烧的什么好菜啊?”“兰花干烧老鹅、狮子头、炒猪肝……多呢!”近日,上午11点刚过,家住东关街的陈华宝就带着老伴来到“社区食堂”,坐等开饭。“12元就可吃到一大荤、一小荤、一素菜。”陈华宝逢人便夸,“社区食堂”经济实惠味道好,省得买菜来回跑。
“小食堂”里有“大民生”。近年来,扬州各地不断完善社区食堂、老年餐桌、老年助餐点等社区助餐服务设施配置,优化功能布局,将社区助餐服务设施纳入城市“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促进服务便利可及。截至今年8月,全市共建成社区老年助餐点496家,“社区食堂”不仅点亮了老年人的幸福“食光”,还解决了各类社会群体吃饭难题,让老中青三代成了“饭搭子”。他们围坐在一起,共同品尝美食、交流心得、分享快乐。这种跨年龄的交流不仅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也让社区邻里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融洽。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织密保障之网,兜牢民生底线,扬州努力把群众“心事”办成民生实事。
用“微实事”托举弱势群体的“微幸福”,让“小家”安、“大家”稳。广陵区东关街道古旗亭社区将“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普及培训”列入辖区民生实事,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不让辖区一位老年人因不会运用智能技术而挂不上号、看不成病、办不了事。
扬州自2021年起连续四年实施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普及培训工程,重点针对微信聊天、预约挂号、健康扫码、手机支付、网约车出行等老年人常用生活场景开展智能手机运用培训,四年来接受培训的老年人达14.5万人次以上,让更多老年人跟上了互联网时代的脚步。
真正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打通“听民声”的渠道是关键。生态科技新城自2020年开始连续开展“心连心”大走访活动,并定期开展“回头看”,通过一轮又一轮实地回访,深入调研听民声、察民情,每年高效实施“先锋惠民”民生实事。今年“心连心”活动,该区党工委班子成员全覆盖蹲点25个村(社区),近2000名干部职工3人一组定点到户,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带头现场办公,累计解决民生需求问题268个。
近年来,扬州加快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构建“物质+服务”救助新模式,为特殊家庭配置应急呼叫、红外感应、烟雾报警器等智能设备,探索通过水电气数据变化进行监测预警,做到早发现、早介入。建立特困人员住院照料护理补贴机制,实施联动救助。同时,为低收入人口提供稳定、可持续访视、照料服务和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恢复正常生活、实现自我发展。
“民声”诉求没有“最纠结”,只有“最优解”。
去年6月28日,大型融媒体问政节目《政事面对面》上线,聚焦社会热点,市级机关部门(单位)和各县(市、区)、功能区主要负责同志“向人民报告”,现场回答民生提问,“零距离”倾听心声,“实打实”排忧解难。从交通出行到医疗保障,从农贸市场管理到居住环境改善……节目开播一年多来,通过广播、网络进行现场直播,部分市民的询问字字“扎心”、句句“入骨”,被问政官员“红脸流汗”、当场表态。问政节目做一期、火一期,小事不过夜、当场交答卷,“硬骨头”难题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推动多部门一条心、一个调、一股劲,协调形成问题快速推进处置机制,推动一批“老大难”问题解决,真正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实打实”的问政力度,换来“心贴心”的民生温度,也换来群众更多的笑脸与点赞。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奔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好地方”扬州踔厉奋发、敢为善为,让城乡百姓的幸福生活更有“质感”,将“生活更加殷实”的民生画卷描绘得更加美丽。
记者 周明涛 袁文生
一言 刘贺 胡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