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镇江 > 正文
为“折翼天使”托举希望
2020-12-10 09:54:00  来源:镇江日报  

荣荣(化名)是一名重度脑瘫患儿,父母对于孩子能站起来走路并没有抱多大希望,但自2018年起,扬中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校长徐敏为荣荣提供送教上门服务,每月三次前往荣荣家中为他做康复治疗。如今荣荣已经可以借助辅助器具缓慢行走,同时也成为该校的一名在读学生,每天接受系统、专业的康复训练。“一个人,肢体可能会有残疾,但他(她)的教育不能缺失。”徐敏说。

在镇江,拥有一群专门服务重度残疾儿童少年的送教队伍,他们以自己的大爱情怀和专业素养,用一次次送教上门让重残孩子不在学校却能享受到学校教育,给一个个重度残疾儿童少年的家庭带去希望。近3年来,我市组建8支送教队伍,累计对112名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开展送教,参与送教的教师、康复人员、志愿者等多达500余人,送教上门服务工作实现了全覆盖。

为送教上门开辟长效之路

“镇江市有5所特殊教育学校,1800多名特殊学生,其中有105名重度残疾儿童需要开展送教上门服务。”市教育局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处处长史雪君介绍,近年来,我市严格按照省、市特殊教育二期提升计划的要求,通过普通学校就读、特教学校就学以及送教上门三种方式,保障残疾儿童的入学,“让每一个孩子不因重残而辍学,这也体现了教育的精准扶贫”。

本着“不抛弃,不放弃,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我市优先发展特殊教育,把送教上门作为特殊教育工作重点,不断创新推进模式、探索有效策略,初步形成送教上门“镇江模式”,建立由教育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组建特殊教育现代化管理和教育教学队伍,打造覆盖全市区的8个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建成覆盖全乡镇(街道)的137个融合教育资源中心。丹阳市建立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引领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学校共同聚焦特殊教育诊断评估、示范性教学教研和特殊需要儿童康复等内容,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关注特殊儿童的大教育环境。

为切实做好区域送教上门工作,2018年,我市成立送教上门工作区域联盟,由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辐射各市区5所特教中心,5所特教中心再向区域内学校和家庭辐射,建立送教上门支持保障体系,包括构建社区送教上门支持体系、共享整合社区送教上门资源、开展社区送教宣传活动、建立网络送教上门资源平台等社区支持内容。

此外,我市强化过程管理,形成送教考核机制,确保送教上门工作有效开展。2017年,市特教中心根据多年送教的实践经验,编写全国首本《送教上门教师实用操作手册》,填补了特教学校在送教工作上的空白。按照调查、评估、培训、计划、制度、考核、反思等环节,形成一整套送教工作流程,并确立“三三三”送教要求,即3张照片、3分钟视频、300字左右的送教小结,学校每周有3个送教保障组检查送教完成情况,收集送教信息,上传送教材料,每月底教务处综合考核,及时总结反馈并反思改进。

做“折翼天使”的坚强后盾

“关着的孩子能走出来,躺着的孩子能坐起来,坐着的孩子能站起来,站着的孩子能走进校园,是我们追求的送教目标。”扬中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教师张华香告诉记者,对于这些重残孩子的家庭,送教上门是送康复、送教育,更是送信念、送希望,“希望通过我们的送教,让他们感到没有被遗忘,通过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孩子可以变得好一点,更好一点。”

2015年,镇江市特教中心率先在全市承担起送教上门任务,由一名党员带领一名教师免费服务一名重残孩子,每周上门为20名重残儿童少年义务送教。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市、深入农村,5年来往返路程超过4万公里。“送教上门最大的困难是师资和医护力量不足、缺乏专项资金。送教上门不能仅靠学校的‘单打独斗’,更要建立起政府支持的送教上门服务保障体系,把社会各方资源整合利用起来。”市特教中心校长吴善亮说。

需要送教上门的孩子重度残疾、家庭困难,他们存在的学习障碍远远超出送教教师的想象。市特教中心教师郭亚静第一次到阿宝(化名)家送教时,被阿宝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这个“见面礼”让她半天缓不过劲来。当时的阿宝只能躺卧,不会讲话,情绪反复无常,唯一能活动的只有右手,一旦感觉有物体靠近,就会用力拍打。

郭亚静细致观察后发现音乐能对阿宝的情绪起到安抚作用。于是,她采用音乐治疗法,先稳定孩子情绪,再进行肌体康复训练。几年送教下来,阿宝慢慢从只能躺卧到能靠墙坐,再到能独立坐;从只会右手挥舞,到双手能接球、扔球。阿宝妈妈也从一开始对送教持怀疑态度,到跟着老师学习康复训练方法,直到有一天她打电话给郭亚静,兴奋大喊:“郭老师,阿宝会喊‘妈妈’了!”

和郭亚静一样,送教老师们都克服了路途远、工作忙、压力大等重重困难,精心设计送教内容、辅助教具,并送去慰问品、学习生活用品等,尽力解决重残儿童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一次次见证他们的成长与进步。目前,已有3名重残儿童少年在送教上门教师的帮助下回到课堂。截至目前,全市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比例达到97%以上。

创立精准化送教模式

从2019年8月起,京口特教中心教师朱建光、江滨实小教师谢荣梅、镇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生徐伟组成三人团队,定期来到重残儿童昱含(化名)的家送教上门。“送教团队的到来改变了孩子,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昱含的爷爷说,一年多的送教,让昱含的状态有了明显好转,如今她经常面带微笑,喜欢听歌,配合家长刷牙,跟着老师互动,盼着老师到来。

据介绍,京口区送教上门工作坚持落实“一人一案”,服务好每一名特殊学生。区教育局联合区残联、区卫健委、区妇联等部门,逐一核实未入学的适龄残疾儿童数据,经过调查摸底、科学评估,确定送教上门对象。送教教师通过家访和问卷向家长了解孩子的致残原因、身体状况、家庭情况,利用量表评测重残学生的言语、行为、情绪、感知等状况,综合分析学生的基本能力、发展趋势、教育需求,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送教方案。

“送教到家门,重残孩子就是学校人。”朱建光说,京口特教中心与家长签订送教上门工作协议,将被送教学生纳入学籍管理,不仅提高了入学率和受教育率,还为学生申请助学金和生活补助,让他们享受和在校生一样的待遇。

在送教上门过程中,送教老师们总结实践经验,积极探索送教方法,保证送教质量。京口区研制《“个别化送教”工作流程与操作方法》,针对送教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残疾类别,选择适合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提升送教(康)上门课程的质量。市特教中心创立“三四五”特色送教工作法:“三”指送教方式,即上门送教、电话送教、网络送教;“四”指送教内容,即康复课程、生活课程、文化课程、技能课程;“五”指送教要求,即科学评估、纳入学籍、一人一案、多元送教、立体融合,开启精准送教、科学送教的新途径。

送教上门不只是“入户送教”,还包括在家庭以外的空间场所实施的广义送教。对此,我市积极探索“走进家庭送教、利用社区送教、回归特校送教”等多元送教形式。“社区送教是家庭送教的延伸,残疾孩子成长所需的优质教育资源仅靠家庭远不能满足,唯有在社区大环境才能实现。”市特教中心副校长王玉兰说,将有一定自理能力和接受能力的学生带出家门,在社区健身运动场、商店超市、公交站等公共场所开展康复训练、生活适应和文明教育,能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是他们探索出的送教上门有效方式。

本报通讯员 万娟

本报特约记者 唐守伦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