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正好,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又要到了。市住建局绿化处负责人郎倩近日正在准备住建系统集体植树活动,近期她还专门前往去年的植树地点——泓润生物质能科技查看了去年植树的成活情况。
走进泓润科技,成片的香樟林已经初具规模,春风细雨中,这些香樟已抽出新枝条,吐出了新芽,形成了树冠。郎倩高兴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6年,市住建局在水源保护地种植了一片樱花,2017年和2020年植树地点是在泓润科技;2018年是在垃圾填埋场……最令人欣喜的是,连续几年的植树活动,树木成活率都超过了98%。
近年来,城市绿化水平不断提升,群众和企业植树热情不断高涨,找个大规模的植树地点越来越难,这已成为一些城市的共性问题。伴随着春季植树造林活动,大家还提出了另一个疑问:每年栽的树活下来的究竟有多少?市住建系统的植树活动或给了公众一种解题思路。
“植树的地点选择很重要。”郎倩告诉记者,近几年,市住建局选择的植树地点都是与建设项目紧密结合的,是规划中的绿化用地,如在水源保护地种植樱花;而且这些地点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都属于长江大保护的范畴。如泓润科技植树地点,其用地性质不易发生改变,所以不会出现“今年栽树,明年移走”的情况。那么种下的树就易成片成林,也能看到绿化成果。
对于98%以上的成活率,郎倩分析说,植树活动成活率不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植树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是个技术活,参加植树活动的人并不都具备经验和技能;另一方面是后期管养跟不上,这是成活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望天收”式的荒地造林,其成活率达到80%已是很高。所以,要解决成活率这一核心问题就是必须要有管养主体。
郎倩坦言,近几年植树活动结束后,管养主体的专业人士都会检查苗木种植情况,确保培土到位,同时及时为苗木打支撑,浇透定根水。有了管养主体,新植的苗木可以得到长期稳定的管养,所以成活率自然就高。
植树是植树节非常有仪式感的活动。然而对于植树节内涵的理解,许多业内人士有着更丰富的理解:过去有荒山荒地,大家去植树造林,为国土添绿,这是一种值得鼓励的行动。但随着时代的前进,粗放式地找一大块荒山或是荒地种树已经不可持续,现在我们对于植树节的认知内涵应更丰富,植绿、护绿、爱绿都应该是植树节的题中应有之义。
业内人士表示,对于江苏而言,人多地少,所以义务植树尽责形式因地制宜地也可分为造林绿化、抚育管护、自然保护、认种认养、设施修建、捐资捐物、志愿服务、其他形式等8类。业内人士建议个人可以去认种认养、捐资捐物,或参与“互联网+”植树活动,国家相关部门可以将这些资金用于大西北等地的绿化,哪怕树不种在江苏,但一样可以为祖国生态绿化作出贡献。
本报记者 司马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