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作出重要论述。2025年9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布2025年大国工匠评选结果,200名在引领力、成就力、创新力、专注力、传承力上表现卓越的工匠领军人才脱颖而出。中国印钞造币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南京造币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马立项,就是其中一位以“报国志气”为魂、“钻研锐气”为刃、“赶超骨气”为基、“传承底气”为脉的大国工匠。

▲2014年资料照片,马立项在机器旁边仔细观察分析结构
报国的志气:择一事终一生,锚定国家所需
人民币,这张流动的“国家名片”,承载着国家信誉与民族形象。在它精美纹理、防伪暗记的背后,是一代代印制人的坚守与攻坚。马立项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投身于国家金融安全事业,三十载深耕印制装备研发,以“敢为天下新”的壮志践行印制报国的理想。
1993年,24岁的马立项大学毕业,怀揣着对机械工程的热爱与“为国家做点事”的朴素情怀,成为南京造币厂的一名技术人员。彼时,我国印制装备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显著,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现实,让初入行业的他倍感揪心——“国家名片”的印制装备,不能攥在别人手里。
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成了他“择一事终一生”的起点。入职初期,面对国产设备“噪声大、精度差、效率低”的困境,他主动啃下“硬骨头”——从机械零件加工工艺入手,拿到图纸不急于“按图索骥”,而是拆解原理、推演逻辑,从单个部件到整机系统,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一次,他发现一份图纸存在工艺缺陷,哪怕明白这会冒得罪人的风险,仍坚持指出问题。在他看来,技术不较真,就是对国家不负责任。最终,方案在他的坚持下得以优化,也让“坚守专业、印制报国”成了他刻入骨髓的信念。
他始终一心一意投身技术研究,扎根技术一线。“我认为自己在技术工作上有许多想法,也更愿意去深入钻研、为之付出更多”。和他在一个办公室的同事说:“马立项是毫无保留地从事研发工作,在他身上看不到一点浮躁气。”这份纯粹的志气,让他把人生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印制装备的国产化征程。
钻研的锐气:偏毫厘不敢安,于细微处破难题
印制装备是精密机械、光学、材料学等多学科的“技术集合体”,毫厘之差,关乎“国家名片”的品质。马立项的“钻研锐气”,藏在“偏毫厘不敢安”的极致严谨里。
早在主持印钞机输纸部研发时,面对高速印钞设备对输纸性能的苛刻要求以及进口依赖的“扼喉”之痛,他带领团队刻苦攻关,整个过程中光是提出的设计方案就多达十余种,图纸工作量堪比一台中型设备,最终成功研制出性能对标进口的输纸机。
在凹版印钞机研发中,“墨色不一致”是长期存在的难题。为突破这一瓶颈,马立项带领团队驻扎实验室,样机的试验过程十分波折。经过长时间问题排查分析,最终,他创新设计的“四集色+中传墨”方案,通过优化滚筒布局,让印品墨色均匀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4年,该机型通过鉴定,专家认为,这是国产凹印设备的破局之作。
在涂布技术这一新领域,马立项带领团队从零开始梳理技术路线,针对人民币“双面涂布均匀性”需求,完成11项结构改进,突破国外专利壁垒,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双面涂布印刷机,让人民币的整洁度、耐用性大幅提升,相关技术获中国、日本、欧洲发明专利授权。
他的“钻”,更体现在对细节的“较真”上:在某型凹印机核心构件的销孔设计中,他提出在销孔的外边增加工艺导孔,巧妙地解决了后续装配、维护的“隐性麻烦”;为攻克W92型凹印机“反胶皮”故障,他逐一排查机械滚筒离合结构、液压、润滑系统、标准件使用等工艺,耗时一个多月计算验证,最终提出结构改进方案,彻底消除了生产隐患。“技术上的‘差不多’,就是给国家名片‘抹黑’。”正是这份锐气,让他把“微米级”精度淬炼为“零缺陷”的严苛标准。
赶超的骨气:千万锤成一器,敢与强者掰手腕
“核心技术买不来,也求不来,唯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彻底摆脱‘卡脖子’。”入职伊始的初心,成为马立项数十年如一日的攻坚动力。
在第五套人民币升级时,一种印钞新工艺的设备研发技术在国外有专利限制,采购成本高且存在技术风险。马立项等研发人员下定决心自主研制。团队查阅资料、调研油墨性能、开展数十次参数试验,终于在2018年推出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设备。该设备投产后,不仅降低了成本,更让我国印钞技术有了“与国际强者掰手腕”的硬气。

在新型双面多色胶印机研发中,马立项带领团队经历了方案“颠覆性调整”,创造性设计出工艺功能快速转换模块,引入多项前沿技术,让设备印刷精度、智能化水平跃居行业前列。如今,他所主导研发的一系列印制装备已成功应用于新版人民币生产,部分性能超越国际同类设备。
工作以来,马立项主持、负责或作为核心人员参与了众多印制设备研制项目,先后获得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发展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获得国际发明专利授权4项、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这些成果,是马立项给“卡脖子”困境的最好回应——中国印制装备,终于从“跟跑”“并跑”,实现了部分领域的“领跑”。
传承的底气:薪火相传承,让工匠精神生生不息
一花独放不是春,工匠精神的价值在于传承。马立项的“传承底气”,是对“薪火相传”的践行。
2015年,“马立项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自成立以来,工作室始终坚持与岗位融合、与创新融合、与人才培养融合的“三融合”思路,构建起“成长路线设计+项目历练+知识共享”的培养体系,为企业高端技术人才培养探索新机制、发挥新动能。对青年技术人员,马立项有求必应、手把手地教:曹光辉从职场新人成长为企业级专家,李群力从博士生历练为集技术专长与管理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一批青年人才成了科研中坚。“马工是‘活字典’,遇到难题找他,总能从原理讲到实操。”工作室成员的评价,是对他传承精神的最好注解。
马立项还将“水德”理念融入团队建设:“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做技术要淡泊、专注,把‘冷板凳’坐热。”在他的影响下,工作室形成了“团结、务实、创新、奋进”的氛围,被授予“全国金融系统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多项成果填补行业空白。马立项先后获得南京市劳模、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劳模等荣誉,2020年获得“全国十大金融工匠”称号,2022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5年入选大国工匠人才名单。
如今,56岁的马立项仍保持着“晨兴夜寐”的节奏:每天研读专业文献,跟踪防伪材料、数字货币设备的前沿技术;带领团队向“印制装备智能化”冲刺。采访中,马立项表示要“把荣誉当作鞭策”,不沉溺于已有的成绩,不骄不躁、自我警醒、持续奋进。“我这代人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年轻人要解决‘好不好’‘强不强’的问题。”这份传承的底气让“印制报国”的精神在新一代研发匠人中得以延续。
从青涩技术员到科研领军人,马立项的三十载是一部“报国志气、钻研锐气、赶超骨气、传承底气”的奋斗史。他以匠心铸“国家名片”,用实干诠释“大国工匠”的真谛——所谓不凡,不过是把“行业难题”变成“我的课题”,把“国家需要”当成“我要做到”,把“个人微光”汇聚成“产业之光”。当人民币流通时,那精美的纹理里藏着马立项们的初心:让“中国智造”的印记在“国家名片”上熠熠生辉。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正处于关键时期,产业工人队伍改革、弘扬工匠精神、技能人才培育等工作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期待更多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诞生!
作者|《中国金融》记者 植凤寅 《中国金融》通讯员 张艳茹 朱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