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今年以来,七里甸街道积极实施文明实践“打造立体式阵地、培育专业化队伍、提供清单化服务、开展多元化活动”行动计划,在阵地建设、队伍培育、实践活动等方面统筹布局,让文明实践既有“颜值”更有“气质”。
文明实践广场上,便民阅报栏、廉政凉亭、健身步道一应俱全;开放式阅读空间里,思想理论、法律科普、文学艺术等各类书籍琳琅满目;理论宣教室中一台家用电视机,既可以播放红色电影,也可以宣讲党的创新理论……近日,在七里甸街道新城花园B区小区里,新建成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正式投入使用。
今年来,七里甸街道突出政治性、群众性、时代性,统筹五大平台建设,不断延伸文明实践触角,打造全区首个脱离于实践站的实践所;各社区在提升实践站建设标准和品质的基础上,建设了五里社区茶砚山新村、万科社区红色加油站等群众身边的实践点11个,构筑所、站、点一体推进的立体式阵地建设格局。
七里甸街道注重发挥本地先进模范人物、“五老”人员、热心群众等作用,由党工委书记担任“首善七里”志愿服务队总队长,下设“四季三餐”健康管理服务队、“小手拉大手”科普宣传服务队等志愿服务分队,各社区组建多支特色志愿服务队,形成“书记带头、党员带动、干群联动”的工作模式,不断提高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
七里甸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积极发挥“中转站”作用,聚焦群众所思所盼所想,一方面摸排群众需求库,另一方面掌握志愿服务资源库,通过承接项目派单、梳理需求送单、个性需求点单等形式,建立供需对接的志愿服务清单,确保新时代文明实践规范化、流程化。
今年来,街道实践所和各社区实践站依托各类志愿服务队,结合宣传思想文化各项工作,累计开展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方针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124场,由实践所、站搭台,让居民群众“唱戏”,充分调动各类志愿服务资源,让文明实践水长流、不断线。
本报记者 孙晨飞
本报通讯员 江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