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本报记者 朱秋霞 本报通讯员 朱庆庆
镇江是充满着慈善情怀的仁义之城,大爱精神在这里绵延传承,历久弥新。近年来,随着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社区慈善、全民慈善也在这里蔚然成风。为更好适应人民群众对新时代慈善工作的新要求、新期盼,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镇江新实践中贡献慈善力量,镇江市全面推进社区慈善创新转型、全力提供“家门口慈善”服务。
今年4月,市慈善总会联合民政等部门,专门成立“家门口慈善”创建工作推进小组,深入到15个创建示范镇(街道),采取实地查看、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的方式开展专题调研。调研发现,全市上下认识统一、方向明确,行动迅速、响应有力,起步较快、开局良好。初步形成了以镇(街道)慈善社工站和村(社区)慈善社工室为主体,以“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为载体,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的“大动员、大调查、大行动、大合唱”氛围,全市“家门口慈善”服务工作“蓓蕾初绽”。
站位高、措施实,
创建工作推进有力
“此次全域性调研时间长,深入全市各个市和区,走进15个镇(街道),与30个村(社区)的党组织书记和慈善工作者面对面交流,耐心倾听他们对做好‘家门口慈善’服务的愿景、想法和举措。”市慈善总会副会长顾大福介绍,调研组在调研中进一步认识到,镇江市慈善工作有较好的群众基础,也有较扎实的工作基础。把调研发现问题的过程,与有的放矢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机结合,更好地实现了与基层慈善工作者的“双向奔赴、同频共振”。
据了解,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开展“家门口慈善”服务创建工作以来,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个市、区均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创建目标和工作任务。各地都将“家门口慈善”服务创建工作作为社区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确定了加强困难群众情况摸排、加强服务阵地建设、加大慈善项目投入力度、优化资金募集方法的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在创建工作中争先创优的共识。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全面推进社区慈善创新转型全力提供“家门口慈善”服务的实施意见》下发后,各地民政部门、慈善组织主动协同、积极配合,认真抓好推进工作,对已确定的创建示范镇(街道)、村(社区)进行了专题调研和现场指导,按已具备的基础、存在的主要短板、项目建设的安排、需要达到的目标等,制定下发了具体实施意见。15个创建示范镇(街道)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实施方案。
京口区慈善总会专门派出人员赴泰兴市学习考察网上募捐的做法。句容市慈善总会对2个镇(街道)、4个村(社区)的情况逐一进行调研,对标找差、分类指导。丹徒区按“一村一策”的要求列出帮扶清单,指导村(社区)构建4个“1+x”帮扶机制,对示范点优质项目的建设,将配套相应的奖补资金。镇江高新区确定了“慈善超市”“慈善助残”“慈爱守护”“慈爱益童”“慈爱助餐”五个方面的主攻目标,计划新建一座面积1000平方米的残疾人之家,“慈善超市”同步挂牌。
扬中市慈善总会对创建工作已取得成效的广宁社区提出了拉高标杆打造升级版“家门口慈善”样板社区的要求。同时,专门对“家门口慈善”服务对象的情况进行了系统摸底调查,按一户一档要求建档立卡,明确帮扶措施和责任人。确定了采取三位一体的结对帮扶方式,开展多元化的救助活动;整合各方资源,加大助困力度;注重培植典型,以典型引路的方式推进面上工作开展的工作思路。
润州区在认真总结金山街道迎江路中心社区创建工作经验基础上,认真查找不足,确定了覆盖面更广、服务更精准、项目更优化、百姓更欢迎的努力方向。近期,迎江路中心社区将以建立“慈善联盟”为抓手,充分挖掘社区慈善资源,努力做大慈善资金蛋糕。
基础好、特色明,
创建工作亮点初现
“各地在做好‘家门口慈善’服务工作方面都不同程度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很多镇(街道)、村(社区)在社工站、未保站、幸福小屋、残疾人之家、老人助餐点、慈善超市等项目建设上都先行一步,网格化管理、建档立卡登记、志愿者队伍建设、第三方服务机构引入、社工队伍作用发挥等方面也都有所建树。”市慈善总会“家门口慈善”项目负责人刘卫华介绍,15个镇(街道)、30个村(社区)“家门口慈善”服务示范创建工作,尽管区域间还存在着差异、基础还参差不齐、有些短板还亟待补齐,但总体看已具备了相应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队伍基础、工作基础、硬件基础和服务管理基础。
扬中市在慈善资金募集总量、慈善项目建设质量等方面近几年大幅攀升、不断提高,很多方面走在了全市、全省的前列。尤其是“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为全国首家实现全覆盖的县级市,共上线114个项目,3.13万名村民注册,11149人次参与捐赠,募集项目资金1702.1万元,平均每个村(社区)筹集资金达20万元。该市在推进“家门口慈善”服务建设上,无论是组织保障、资金筹措、方案制订和广泛发动上都具备了较好的基础。
镇江高新区于2022年实现了镇(街道)慈善社工站、村(社区)慈善社工室全覆盖目标。其中七里社区、五洲山村在“家门口慈善”服务项目建设上,近几年一直持续加大投入,按要求建立了志愿者和社工队伍,定期开展各项慈善活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探索,很多村(社区)已创立了符合区域特点、服务特殊人群的具有明显特色的“家门口慈善”服务模式。扬中市三茅街道广宁社区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打造“长者爱心食堂”“慈善助餐”“慈善超市”“残疾人慈善工坊”等项目,形成了与第三方服务机构融合发展,体现“家门口慈善”服务的特色亮点。润州区金山街道迎江路中心社区打造的康复室、惠民洗浴坊、社区卫生服务站、快乐工作坊、老年食堂等项目受到百姓高度评价,达到了服务覆盖面广、反应快、帮得准、作用明显的目的,形成了可供借鉴、可以复制、具有一定水平的“家门口慈善”服务模式。丹阳云阳街道大定船社区邻里间的爱心捐助,至今已延续14年之久,营造了邻里守望相助、人人争当好人的“家门口慈善”服务的良好氛围。
此外,镇江高新区蒋桥街道五洲山村坚持开展的“七保”活动,即村民参加医疗保险报销、学龄儿童学费报销、70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补贴、因病致困家庭按月补贴、拥军年保、爱心助餐、残疾村保,村民们幸福满满,成为依靠村级雄厚资产提供“家门口慈善”优质服务的先进典型。丹徒区荣炳盐资源区曲阳村努力挖掘慈善资源,依托企业捐助、乡贤定向捐款,走出了一条比较成功的慈善救助帮扶的路子,成为以乡贤之力助推慈善事业的典型案例。
以“家门口慈善”
嵌入基层社会治理
“慈善是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家门口慈善’服务能较好地做到与社区治理现代化融合,通过嵌入式服务,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到基层慈善的着力点、发力点。”顾大福表示,“家门口慈善”服务与以往日常、传统的慈善救助有联系、也有区别。首先,“家门口慈善”服务进一步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充分调动社区党组织书记的“头雁”作用,有效地保障了慈善服务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其次,与传统慈善服务不同,“家门口慈善”服务以镇(街道)为单位,以村(社区)为单元,入户调查所有救助对象,做到“一人不漏”,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科学精准分类,多措并举救助,“输血”与“造血”结合,把常规性的救助低收入困难人群与因病、因灾等因突发事件而致困的群众统筹考虑,较好地通过基层组织的作用,通过“块块”的力量,做到及时发现、主动救助。
调研是手段,解决问题是目的。顾大福表示,下一步“家门口慈善”服务工作将在调研基础上,进一步有力有序推进。一方面全面开展培训,以15个镇(街道)慈善社工站和30个村(社区)慈善社工室为主体,按照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由“不知”到“知”,由“想为而不会为”到“想干、能干、能干成”,不断提升“家门口慈善”的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将审定15个示范镇(街道)今年“家门口慈善”服务的实施方案,按照“需要、可能、有序、有为”原则,明确目标任务、重点项目、推进举措、时间节点和工作要求。“同时,市慈善总会将着手起草‘家门口慈善’示范镇(街道)创建考核细则,并组织相关力量,深入基层一线,发现、总结、讲好‘家门口慈善’服务的典型事例和优秀故事,大力营造社区慈善、全民慈善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