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夏永明梅永生记者孙晨飞) 10月16日,市穆源民族学校六(1)班的学生们来到位于润州区金山街道银山门社区的“古善新风街”开展研学活动。在社区志愿者的引导下,学生们体验了被誉为“世界上第一条盲道”的板壁巷,随着老师的讲解,了解了它诞生背后的感人故事和先辈的善人善举,大家纷纷表示,要做镇江慈善文化的宣传员和践行者。
据市穆源民族学校校长高志炜介绍,学校充分挖掘辖区丰富的慈善文化教育资源,先后组织学生参观了救生会、救火会、板壁巷盲道等慈善场所,寻访了30多年坚持向行人义务提供茶水的“江苏好人”李茂兰、“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卜素兰以及“平安锣”志愿服务团队……通过参观和寻访,向学生普及慈善理念、传播慈善文化、激发慈善热情,形成慈心育人、善爱同行的校园慈善文化。
市穆源民族学校始建于1906年,初名为“穆源学堂”,是全国第一所新式回民学堂,招收回汉子弟入学。201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近年来,学校传承弘扬“百年善源、民族大爱”的校史精神,通过环境浸染、活动体验、课程开发等措施,在广大师生中播种下慈善的种子。
学校高标准打造校园慈善文化环境,在彰显民族特色的同时,有机融合慈善文化的相关内容,建成了慈善广场、慈善书苑、慈善长廊、慈善文化墙以及“转角遇到爱”慈善书吧等场所,通过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式的教育,让慈善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学校充分彰显民族教育特色,依托“红石榴爱心家园”建设,深入开展“慈善暖童心,石榴花盛开”系列活动,通过搭建“石榴娃”爱心三培养、践行“石榴娃”志愿四服务、抓实“石榴娃”帮扶五举措以及架构“石榴娃”助学体系等一系列活动,持续深入推进“慈善文化进校园”建设。学校还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法,把慈善文化教育融入教育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慈善意识,了解慈善、支持慈善、参与慈善。
高志炜介绍,“爱心满穆源”的慈善教育理念,已在这座充满爱的校园里薪火相传,“知善爱善、行善尚善”已成为学校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学校将继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慈善文化教育活动,让慈善文化教育入脑入心、见行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