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夜市火爆。
市民逛夜市看中医。
小朋友体验中医适宜技术。韦红雨供图
一半城市烟火,一半杏林药香。这个酷热夏天,泰州中医药不断“出圈”:海陵区“中医夜市”一周引流近3万人,服务近8千人次;姜堰区、泰兴市迎头赶上,一项项中医适宜技术,一杯杯中药茶饮,一道道养生小食,让现场观众欲罢不能。
传统中医药何以跃升“时尚C位”?“切合时下需求的同时,兼具专业和惠民特质。”市卫健委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全冬明说,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其深厚的内核在于传承创新发展。“新时期,中医药推广需要找到一个‘大众出口’,那就是惠民。”中医非遗诊疗,中药鉴别、展示,中医药适宜技术体验……“中医夜市”上一系列沉浸式体验,释放出市民对中医药文化的需求,引导大家主动用中医的理念、知识和技术,不断培养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从而让中医药文化融入寻常百姓生活。
今年4月,我市顺利通过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验收;5月,成功获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不仅率先实现基层标准化中医馆和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两个全覆盖”,且建成了泰州市中医院、扬子江龙凤堂、赵海仙洋楼和江苏中药科技园4家国家和省级中医药文化宣教基地。“全省地级市中,泰州的中医药文化宣教基地数量排名第一,年均开展开放日等系列活动100多场次,年均接待参观者超过2万人次。”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纪敏介绍,中医药文化在泰州有着非常好的民本基础。
泰州中医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1000多年,从汉唐至清末,史籍、笔记、家谱等见载的医家超500人,医学著作167部,“江淮医派”“吴门医派”“孟河医派”都在这里交汇,薪火相传。
一盏药汁管窥一腔精诚,一方药剂蕴含一颗仁心。每周二,泰州市中医院骨伤科医生王铠的号,早早被预约完。但依然有不少患者想碰碰运气,直接去医院等候,看能否加到号。王铠是许氏正骨疗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泰州“许氏正骨疗法”起源于明嘉靖年间,是江苏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州中医药文化绵延至今,非遗技艺穿越数百年,代代恪守,守正创新。许氏骨伤、邱氏烫伤膏、史氏儿科、戴氏喉科、陈氏针灸,这些底蕴丰厚的省级中医非遗项目,都是“健康名城 幸福泰州”强有力的注脚。
功法模仿、穴位抢答、穴位贴敷制作……近年来,市卫健委强化宣教,厚植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沃土,以“试点先行,以点带面,扩容提质”方式,积极打造“岐黄校园”中医药文化教育品牌,不断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引导青少年学习中医药、喜欢中医药、自觉传承中医药文化精髓。这,恰恰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力量源泉。至今,已有10批次近万人次中小学生从中受益。
今年6月初,兴化市实验小学组建了10个“中医小达人”团队,“我知道有些中药可以泡茶喝,具有清热解毒、养生防病的功效。”王明轩,小小中医迷,被“耳穴埋籽法”深深吸引,“哪怕偏差一点点,没有对准穴位,不光不会减轻病情,甚至还有副作用。”这个小男孩认为中医真的很神奇,学习时要会动脑,还要会动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机制创新”是泰州市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的试验主题,在学校等地拓展多样化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阵地是试验区的工作重点之一。”纪敏说,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历时一年多的持续推进,已渐成规模,岐黄校本课程也初具雏形,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种子”已经发芽,正茁壮成长。记者 韦红雨 通讯员 余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