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宿迁 > 正文
沭阳:“蔷薇”花开春满园
2020-12-07 09:57:00  来源:宿迁网  

宿迁网讯(记者 田庆伍 通讯员 刘洪岗)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11月23日,随着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所有贫困村也实现脱贫。对许多刚脱贫的贫困村来说,脱贫后如何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确保贫困群众稳定增收逐步致富,是需要解决的一项紧迫课题。

对此,沭阳县青伊湖镇蔷薇村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这个曾经没有集体资产、没有经营收入、没有一家企业的贫困村,继去年底脱贫摘帽后,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村民人均收入仍保持稳步增长。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蔷薇村更是向湖北捐赠74万斤蔬菜,一下子成了火遍全国的“网红村”。

蔷薇村变化奥秘何在?记者近段时间先后3次深入该村进行了探访。

选优配强“领头羊”,筑牢基层“战斗堡垒”

以前的蔷薇村穷,村民住土墙、走泥路,守着一亩三分地,靠天吃饭。环境更是脏乱差,不少人自嘲,“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

穷根在哪?青伊湖镇党委书记卢浩分析,有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等原因,但根源在于村“两委”班子软,没有一个好“带头人”。

穷则思变。2018年,镇人武部副部长章勇调任蔷薇村党支部书记,当时村“两委”班子成员“大换血”,村干部人心涣散,群众怨气大。

工作咋干?刚30岁出头的章勇爱较真,“越有挑战越要干”。他先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跑,摸实情、听意见,之后建章立制抓规范,党务村务财务全公开,干部群众的心明了、气顺了。

“干群关系再好,村里没钱难办事”,章勇深谙此理。为此,他大力推进公共空间治理,盘活480亩集体土地,清理出100余亩耕地,然后租赁发包,解决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问题。

强村后,章勇又想方设法富民。在他努力下,村里引进了返乡创业项目,每年为村民提供收入200余万元,其中40多户低收入户每人每年因此增收3万余元,相关农户人均年收入提高1000元以上。

村委会主任李佳打心眼里佩服章勇,“以前俺们村是有名的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现在成先进村啦!”村民李政乔则感慨村里变化大,“住进小楼房,吃上自来水,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

2018年蔷薇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村民人均收入5000余元,2019年增长到63万元、1.5万元,今年预计达92万元、1.7万元。

挖掘本土精英,打造“核心支点”集聚 “能人”

走进蔷薇村,不时碰到进出的货车,田间地头,到处可见忙碌的村民。记者询问得知,眼前的景象与村里的“上海青”蔬菜基地有关。

这个基地正是章勇牵头引进的项目,老板李华平是村里的“牛人”。有多牛?在村民看来,他既是知名文化学者,更是敢想敢干的创业者,“人脉广,很有能耐”。

“之前,也有外地老板来村里投资项目,但效果不理想。”章勇说,后来村里调整思路,重点挖掘从本村走出去的“精英”,争取他们返乡创业,李华平正是其中之一。

回村创业前,李华平做足了“功课”,他坦言,“都乡里乡亲的,搞不好咋收场?”在深入调研、思考的基础上,他认为,家乡之所以贫穷落后,关键在于乡土人才没有形成聚合力,缺乏组织和粘合,过于离散。

如,66岁的付连俊,有30多年种植蔬菜的经验,却不懂市场行情没销路,转而开杂货店;67岁的李良军,当过40年村小学校长,承包过土地做项目,因经验不足失败;60岁的张发军,干过乡镇粮管所所长、镇村公交司机,对农产品运输、销售等熟门熟路,却无用武之地。

因此,2019年2月,当李华平怀揣700万元回村创业时,首先把这些乡土人才组织集聚起来,以“党支部+核心人物+乡土人才+农户”的模式组建创业团队,注册成立“江苏润格贸易有限公司”,流转530亩土地打造“上海青”蔬菜基地。

“在基地发展中,这些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发挥了重要作用。”李华平说,付连俊作为团队的技术骨干,承担起基地日常管理和技术研发工作;李良军在村民中有很高的威信,对土地流转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张发军负责产品市场营销和物流运输,在打开销路时立下汗马功劳。

仅一年多时间,基地大棚数量已达260个,日销售量2.5万斤,日销售额超1万元,市场覆盖面由沭阳县拓展到连云港、南京、苏州等地。

找准产业项目,锚定市场“风向标”

这两年,不少村民发现,李良佩一把年纪了,自从负责40亩大棚蔬菜生产后,干劲十足。低保户赵如平,以前总拉着脸,如今到基地打工,一年挣3万多元,爱笑了。

记者了解到,基地每年可种植蔬菜7至8茬,每亩年产2.5万斤以上,亩均纯收入2万多元,有150多名村民从中受益。

“乡亲们得实惠,证明咱路子走对了!”李华平说,当初选定“上海青”作为主营项目时,有些人并不看好。对此,他带领团队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泥腿子”搞调研。李华平带领团队成员考察过灌云的“黄豆+豆丹”、兴化的“油菜+旅游”、盱眙的“水稻+龙虾”等产业,经反复权衡最终还是选定“上海青”作为主营项目,一是蔷薇村位于蔷薇河畔,生态环境好,具备蔬菜种植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二是村里有多年的种植传统;三是“上海青”需求高且稳定,市场前景好。

第二件事,“土专家”搞科技创新。“上海青”蔬菜怎么种?用旧大棚、老种法效益不高,于是基地建了新式塑料大棚,配备喷灌设施,并由付连俊带人开展种植技术改良,降低水、肥、药用量,把成本控制在每斤0.35元以下,既提高了产量,又扩展了利润空间。

第三件事,“老乡”闯市场。产品上市后,他们尝试过很多销售方式。网络直播和电商销售,虽然价格卖得高,但对包装、保鲜要求也高;通过菜贩子销售,取货时间不能保证,还容易被压价。于是,他们只好硬着头皮闯进周边批发市场,与同行“斗智斗勇”,和买主讨价还价,最终打通了这条稳定的销售渠道。

“‘船小好调头’,风险可控制,农民就敢干。”前不久,省农业农村厅巡视员朱子华在蔷薇村调研时说,该村种植“上海青”并主要通过批发市场销售,并不是“高大洋”的项目,但确实是最“靠谱”的做法。

“牵手”党委政府,多方联动聚合力

近日,长期在浙江杭州打工的张来玖回村后,决定不走了。他直言,“在家门口打工,赚钱不比外面少,何必出去。”在蔷薇村,像张来玖一样回家就业的人越来越多。

章勇告诉记者,蔷薇村共有4488人,有1000多人在外务工。“这些人中,只有50多人在连云港从事紫菜养殖,收入高,其他人多是打零工,一年挣不了多少钱。”

这两年,为引导外出村民回村就业创业,在镇党委政府的帮扶下,蔷薇村深入推进环境整治,全面改善村容村貌,同时投入600余万元用于生产用路、电力线路、排灌沟渠等基础设施改造升级。

李华平坦陈,党委政府真金白银的投入,保证了“上海青”蔬菜基地项目的顺利实施,带动了一批村民脱贫致富,但“蔷薇村要想变得更好,必须发展更多好项目,吸引更多村民参与”。

章勇深有同感,积极行动,借助蔷薇村疫情期间打出的知名度,联手“上海青”蔬菜基地,在村庄核心区域,开发蔷薇“水中漫步一日游”农旅项目,充分盘活该村潜在农旅资源。

“新项目将推动村环境持续改善和村蔬菜产业规模化,带动更多村民致富。”李华平说,目前已经建好抗疫展览馆、桂花大道、紫藤长廊,准备建设全球抗疫纪念广场、垂钓中心、古农具展览馆。

章勇透露,蔷薇村还计划与袁隆平团队合作,拿出1000亩土地开展优质稻米试验。“不仅能增加农户收益,也能提升农业项目知名度和科技含量。”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