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上午,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的驷马河大堤背坡,插在地上的一面小红旗提醒着巡逻的志愿者,这里是散浸点。58岁的林传松头戴草帽,手拿一根竹杖,看了一眼从散浸点流出的河水,“水很清,一切正常,我们加强巡逻。”这已经是他当天第4次观察该点位。
驷马河是长江桥林段3条入江支流之一,也是历年防汛的重点区域。长江水位持续上涨,驷马河东岸的林蒲社区压力巨大。“我是土生土长的林蒲人,跟驷马河打了一辈子交道。”林传松摘下草帽,黝黑的脸上露出笑容,“更何况我还是个老党员,这个时候就是打仗,保家卫国,肯定要上!”老林退休前一直是村里的干部,这么多年的防汛工作,他一年没落下,2.2公里的大堤哪里发生过散浸,哪里需要重点关注,他心里都有一本账。
近年来,驷马河大堤经过多次加高加固,抗洪能力今非昔比,但汛情一来,社区第一个想到的还是林传松。“寻找散浸点,林师傅的经验最丰富,我们都听他的。”林蒲社区副书记胡其辉说的散浸,是河水在高水位压力下,通过堤坝内部的缝隙,从临水坡向背水坡渗透,如果不能及时发现,河水会在压力下带走堤坝的泥沙,进而形成管涌,甚至导致决堤。
驷马河大堤上一次出现险情,就是因为没有及时发现散浸点。林传松说,“别看散浸点的水流很小,处置不当的话,几个小时就能决堤。”怎么处置?必须第一时间找到渗水口,用透水性大的砂石做反滤,让已经渗到堤里的水流出,而不带走土粒,“只要渗出的水是清的,一般就没有什么问题。”
林传松的巡堤装备,让记者好奇。草帽用来防晒防雨,但他从不离手的竹杖,有什么用处呢?“别小看它,我跟志愿者反复强调,一定要随身带。”他解释说,发现堤坝可能出现散浸时,能用竹杖拨开草丛和杂物,准确寻找散浸点的位置,“汛期蛇虫出没更加频繁,一旦遇到,竹杖可以避免遭受蛇的攻击,尤其是晚上。”
长江水位不断抬高,13日上午已经突破10米大关。汛情严峻,林传松加密了巡堤频次,一个小时一次。大家分成白天晚上两个班,一个班次来回要走20多公里。记者问他辛不辛苦,老林笑着说:“当然苦,但是堤坝后面住着那么多村民,再苦也要守住!”
本报记者 盛文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