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廿二立冬日一过,空气中透露出丝丝凛冽的寒意,阵阵寒风拂面而过,万物肃杀,极目四野一片沉寂,忙碌喧嚣了一年的蟹塘社区也渐渐宁静下来,向着渐渐靠近的年关悠然迈进。尽管辽阔的田野里拂动着缕缕寒意,但在大傅村85岁的朱桂芳奶奶家里,却洋溢着春天般的温暖与活力。狭小的屋子里,挤满了前来讨鞋的乡民们,其中不少人是从安徽等地慕名前来,只因朱奶奶一手精妙的虎头鞋制作手艺。“立冬一过我们就开车过来了。”从安徽马鞍山远道而来的李先生兴奋说道,“早就听说老太太做鞋的手艺好,专门过来给孩子买一双讨个彩头。”顺着拥挤的人流向里屋望去,朱奶奶正细心地穿针纳线,一阵一阵地纳着厚实软和的鞋底,在她身畔的偌大的竹筐里,早就摆满了花色精巧、式样繁多的虎头鞋——深红色的鞋面在冬日阳光的照射下泛着红光,绿色、紫色与黄色交相重叠,细密的针脚缝合间显现出一头活灵活现的小虎头来,彩色的虎穗轻盈摇晃彰显出一丝灵动的生气,黑色的眼睛炯炯有神,虎头周围的纹饰丰富多变,凝聚着制作者的妙针巧思。更令人赞叹的是,一排排虎头鞋堆叠在一起,竟不见重样的,每一双鞋上都编织着独特的彩绣与花纹,造型各异,色泽明艳,伴着屋内阵阵欢笑声,仿佛一群柔软可爱的小老虎抖着银须跃入怀中…………
每年冬天都是朱桂芳老奶奶最忙碌的时候,入冬前后都是虎头鞋购买的旺季,“都是年轻的父母过来给孩子讨一个彩头,留着春节穿图个热闹喜庆。”朱奶奶笑着说道。如今,随着朱奶奶在乡间名气的远播,做鞋的手艺也愈加娴熟精巧,尽管早已步入耄耋之年,但朱奶奶的身子板依旧结实硬朗,特别是一旦投入到做鞋中,浑身的劲儿就仿佛使不完。从1990年开始做鞋,朱奶奶已经做了整整30年的鞋子,从年轻时代可爱俏丽的俊媳妇到如今满头花白的耄耋老人,一双双精致的虎头鞋也悄然陪伴了朱奶奶走过了大半生岁月,成为她晚年生活中一份难以割舍的殷殷情怀。“虎头鞋是咱们蟹塘的民俗传统,传了好几代人,如今在我手里更是舍不得丢掉。”朱奶奶充满感情地说道。在她看来,一双看似普通的虎头鞋不仅寄寓着世代蟹塘人对美好生活的深切期盼,更承载着独属于蟹塘的乡土记忆与情感乡愁。
一、虎啸降祥瑞,妙手着锦绣
1990年,一个人拉扯四个子女的年轻媳妇朱桂芳由于生活拮据,在完成平常下地种田的工作之外,开始寻思着寻找些贴补家用的活儿,而从小就心灵手巧的朱桂芳很快就对制作虎头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在一次石湫集市上举办的庙会上,年轻的朱桂芳看到满墙彩色绚丽、做工精致的虎头鞋,内心做鞋的想法就更加坚定了,“我从小就喜欢做针线活,我相信我做得一定比集市上卖得好。”谈及当时做鞋的初衷,朱奶奶一脸骄傲。90年代,蟹塘村盛行做鞋之风,巧手的媳妇儿每逢赶集就会放下手中的农活,连夜赶制一批虎头鞋上街去卖,逢年过节各家也有互赠虎头鞋的传统,“相互之间都沾沾喜气”。在浓郁的做鞋之风的影响下,再加上朱桂芳平日里的细心观察,在1990年的中秋节朱桂芳做出了第一批虎头鞋,周围的乡民看了都说样式精巧,模样俊俏。“我自己当时也挑了很多新花色。编了不少新式样。”当她急匆匆拉到集市卖时,2毛一双的虎头鞋很快销售一空,集市的热销也给了她巨大的信心,更为当时艰难的五口之家增添了一抹生活的亮色。
三十年来,满头白发的朱奶奶早已不去赶集了,但这三十年来卖出的上千双虎头鞋让这名普通的乡村妇女变得远近闻名,尽管当下市场上热销的儿童鞋愈加多元精巧,但每年蟹塘仍有许多年轻媳妇过来跟着朱奶奶学习做鞋的手艺,“外面卖的鞋再好,也终究比不上自家做的更让宝宝软和舒服。”
在朱奶奶看来,虎头鞋的制作技艺极为简单,基本上只要是熟稔针线活的妇女都能做出一双像模像样的虎头鞋,但要想做好,必须要“花点心思,多点机灵。”“但凡是针线活,不光是手要巧,更要脑子灵光。”90年代,朱奶奶做鞋最投入的时期,每天晚上都在熏黄的烛火下挑针试花色,有时候一晚上能试出十多种花色来。三十年来,朱奶奶尝试过上千种花色,绣出过上千种样式,有许多老一辈延续下来的鞋样花纹在朱奶奶巧手翻新下,往往会迸发出意想不到的惊艳效果。如今在朱奶奶满屋堆放的含苞待放的荷花、娇艳欲滴的海棠、憨态可掬的粉猪与波纹起伏的湖泊等一批创意纷呈的图样,就是朱奶奶一针一线精心摸索出来的。
三十年的针脚穿梭磨炼出的不仅仅是一颗独具创意的匠心,更是一整套娴熟完整的制作工艺。朱奶奶告诉我们,虎头鞋制作在老一辈那里工序较为繁琐,经她的改良逐渐形成了“四根针”——打袼褙、剪鞋样、纳鞋底与绣虎脸。“四根针线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必须一针一针按着工序走,鞋面才会光滑油亮,鞋面才会虎虎生威,让人穿得踏实。”朱奶奶说道。
“打袼褙是第一针,必须用针又平又稳,才能护住底的平实与敦厚。”朱奶奶从里屋拿出一大片用布裁剪成的方形底板,“这就是袼褙,用了四五层厚布缝制而成的,用的又大针挑线做出来的,也是最费力的。”朱奶奶告诉我们,袼褙是做虎头鞋的必备的底板,鞋底与鞋帮都是通过裁剪袼褙做出来,在市场上根本无法买到,是做鞋人自留的手艺。“所以一般我们看袼褙做得好不好,就知道做鞋的手艺怎么样。”袼褙的厚度、针脚的密度都关系着虎头鞋的最终适感。碎布与碎布之间需要用浆糊黏合,朱奶奶都是取最新鲜的小麦粉混水熬制成糊,“胶水都不如小麦糊粘性大,更关键的是小麦糊出的袼褙底会有一股淡淡的麦香。”
遇到日头好的天气,朱奶奶会将黏合的碎布放在打谷场上晾晒,当阳光用和煦的温度悄然烘制着袼褙时,坐在门槛旁的朱奶奶开始了“第二针”——剪样。按照之前乡民们留下的孩子脚样,朱奶奶会将先前晒好的袼褙精心裁剪而出,“一双虎头鞋需要连续剪6-8片袼褙,婴儿脚软,所需的布料也要厚实。”将两只虎头鞋需要的袼褙叠在一起,然后用细针沿着底样的边角细致的缝制一圈,鞋底的雏形就出来了。为了让鞋底的样式也显得精巧好看,朱奶奶一般会在鞋底用粉线、黄线缝制出一朵栀子花,与四周细密的针脚相映衬。“栀子花在我们蟹塘代表着清新淡雅,象征着对孩子平安健康的美好祝福。”
作为“第三针”的纳鞋底,往往最考验制鞋者的巧劲与气力。一般缝制栀子花的线头都是由多股细线拧紧而成,为了保障鞋底的厚实与耐磨。尽管已至耄耋之年,但朱奶奶仍习惯用年轻时的针锥扎孔、大针引线,拉线、穿孔、回针整套动作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在朱奶奶的飞针走线间,一双厚实的鞋底就纳成了。在鞋底,除了栀子花,朱奶奶还会绣出一些精巧的图形,在衬托栀子花的娇艳华美同时,更潜藏着朱奶奶的灵动巧思。“许多图案都是我自创摸索的,在市面上可是见不到的。”朱奶奶笑着说道。十字花、斜排列、菱形,甚至于一只娇小的飞鸟,都在朱奶奶的指尖绽放出蓬勃机趣,鸟落花瓣,花掩鸟影,动静相宜间让一双寻常的鞋底激荡起山水画独有的绵延意蕴,以针落墨,朱奶奶的针下自有一袭别致山河。
绣虎脸是“四根针”中的点睛之笔,也是整套工序中的收尾之作。在刺绣之前,朱奶奶会拿薄纸先裁剪出虎的样貌,刀痕过处,虎形具显。朱奶奶告诉我们,在蟹塘,根据不同的风俗也有不同的虎种划分,每种类型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寓意。母子虎象征亲情和睦,麒麟虎象征财源进宝,王子虎象征青年有为,雀虎双喜象征合家满堂………谈起虎头的寓意,朱奶奶如数家珍。在她小心珍藏的铁盒里,静静躺着数十种形态各异的虎头造型,每款造型都凝聚着深厚的功力与独特的匠心。为了让虎头更具凛凛生气,朱奶奶根据虎头的线条与轮廓裁剪出了蜻蜓、蝴蝶与喜鹊的图样,花纹繁复,形态精巧,与虎欢乐相依更彰显一丝怡然自得的天然妙趣。将裁剪好的虎头薄纸用小麦糊轻轻地在鞋头黏好,朱奶奶就用多股彩线凝成的细丝轻佻刺入,轻拢慢捻间将虎头薄纸绣进鞋头上,而顺着薄边绵延的彩线交叠穿插,彩丝翩飞间一只玲珑精巧的虎头跃然鞋面,童趣袭人,令人忍不住伸手轻摸。
完成“四根针”后,朱奶奶又向我们露出了一手绝活——摇虎尾,这也是朱奶奶独具创意的一招“彩活”。“一般人纳完鞋底就结束了,但我会加条虎尾,让整双鞋子显得精巧可爱。”朱奶奶笑着说道,“加条虎尾也意味着‘有余’,承载着年年有余的美好期盼。”拉虎尾讲究的是“干净,洒脱”,不同于做鞋面时的精工雕琢,一条漂亮的虎尾往往呈现出“大开大合”的飘逸气质,是整套做鞋工艺中的“闲散一笔”,却往往最考验做鞋人的挑线手艺。将红、黄、蓝三股彩线紧紧地贴在指尖上,在手指上缠绕数圈后,细密的针脚轻盈地划过鞋后的尖缝,快速穿针打线,丝线间不需要缝合得太紧,彼此之间互为缠绕又各自舒展,保持虎尾的灵活姿态,三色相互交织融合,随着朱奶奶剪下一块细碎的线头,摇摇晃晃的虎尾就做好了,虎尾摇曳间,精准的力道与细密的技艺在斑斓丝绣间纤毫毕现。如今,随着虎头鞋名气的日益增大,许多隔壁村的年轻媳妇儿也会慕名前来学习,“四根针”的精妙手艺在村里也早已不是秘密,甚至许多新媳妇编织出的花色造型更加精致绚丽,但乡民间仍然愿意去朱奶奶讨彩,“老人做的鞋穿着更舒服,用料也更为厚实。”
每年做好虎头鞋后,朱奶奶也会乐呵呵地去给街坊邻居送鞋,每次一送都是双数,“送双是老传统,寓意好事成双,多多益善。”成双的制鞋量为朱奶奶带来了更大的制作压力,但她却乐在其中,满心享受。“村里一半的人都穿过我做的虎头鞋,每年送鞋给街坊四邻也渐渐成为了蟹塘的一道独特的民俗传统。”即便是家里有心灵手巧的新媳妇,乡民们也会主动去买一双给孩子留个美好的纪念。“我从小就是穿着朱奶奶做的鞋长大的,”村民张大哥充满感情说道,“看到这鞋心里总会有一份温暖充实的挂念,所以今年打工回来我专门回来给我新出生的娃娃买了一双撞个喜庆。”
二、针针祈福意,绵绵民俗情
在朱奶奶看来,虎头鞋的真正魅力不在针线功夫之内,而恰恰在功夫之外,三十年的匠心技艺锤炼让朱奶奶对虎头鞋的民俗文化如数家珍,按奶奶自己的话说,是“半个虎头鞋专家”,放下针线活,一旦聊起关于虎头鞋的民俗趣味事,老奶奶的话匣子就兴奋打开了。
在朱奶奶做年轻媳妇儿的时候,村里的老人就喜欢聊起虎头鞋的民俗故事,这些故事随着村里老人的逝去渐渐变得不为人知,但在朱奶奶的脑海里却深深地烙印下来,随着细密的针脚悄然缝进了一针一线间,蕴含无限深情。朱奶奶告诉我们,在蟹塘乡民心里,虎是百兽之王,一岁左右的小娃娃穿上虎头鞋可以辟邪保平安,护佑孩子健康成长,厚实柔软的虎头鞋更利于孩子脚踏实地。现在村里哪家孩子一出生,仍有赠送虎头鞋的传统,一双精巧的虎头鞋寓意“驱病”、“成人”之说,虎头鞋独有的传统的手艺、精细的做工与绵柔的质感一直深受乡民们的喜爱与追捧。
石湫本土作家毛文文告诉我们,虎头鞋蕴含着丰富的民俗价值与历史意蕴,这也是它在民间长盛不衰流传的原因所在。在乡村地区,老虎独有的矫健的身姿与威猛的气势深受乡民喜爱,代表着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与美好生活的期盼,特别是老虎额头上的“王”字更是成为家族送给新生儿“勇争第一”的深切祝福,希望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长大成材、有所建树。在东汉应劭所著的《风俗通义·祀典》中,有着最早关于虎的文化描述:“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直搏搓锐,噬食鬼魅。”虎所特有的赐福祥瑞、驱邪庇善的文化特征极大迎合了乡民们借物祈福的美好愿景,虎头鞋自然成为乡民们热捧的吉祥之品。当然,除了虎头鞋外,蟹塘社区还将虎文化延伸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乡民们喜爱在新年时期给孩子戴虎头帽、裹虎头兜肚、系虎头围嘴、睡虎头棉枕,都彰显出了蟹塘虎文化熠熠生辉的生活光彩。
关于虎头鞋的来历,毛文文还为我们分享了一则在蟹塘地区流传甚广的民间传说,村里不少老人都能回忆起来。传说在波光粼粼的石臼湖畔,有一户妇女生得一双玲珑巧手,尤擅刺绣,绣出的花鸟虫鱼,常常引来蝴蝶翩飞起舞,飞鸟低婉振翅,自家孩子的衣饰花样繁多,做工精美,令乡里人连声称赞。一夜,一支妖怪突然闯进村里,抓走了村里的小孩,唯独这位妇女家的孩子安然无恙,恰巧那天孩子穿得是妇女刚刚绣好的一双虎头鞋,村里老人推测妖怪惧怕鞋上虎威,不敢靠近,这才救得了一命。后来虎头鞋就在村里流传开来,村里妇女竞相效仿虎头鞋的制作工艺,逐渐成为蟹塘的一项民俗传统。蟹塘地区由于乡民长期耕种亚麻,一度被称为“麻庄”,丰富的麻作物更是为虎头鞋制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蟹塘虎头鞋也开始成为蟹塘社区一块闪闪发光的民俗招牌,毛文文在自己的诗作中更是引用了宋朝诗人邓深的《次韵绣屏》对虎头鞋大加称赞:“草针柳线藏真巧,莫作寻常倚市看。”看似简单的针线之间,隐藏着民俗深情的密码。
鞋子制作完成后,送鞋之中也蕴含着民俗文化的大学问。“怎么送,什么时候送都是有讲究的,颜色与时间都不能错。”朱奶奶笑着说道。在蟹塘,有着“头双蓝,二双红,三双紫落成”的说法,每次送的鞋子都包含着不同的祝福寓意。朱奶奶告诉我们,“头双蓝”寓意“拦住孩子,庇护性命”,“二双红”代表热闹喜庆,红色可以为孩子招来满满的福气,“三双紫落成”意为平安吉祥,象征着贵气,希望孩子日后出类拔萃、有所作为。在毛文文看来,蟹塘兴盛的虎头鞋文化其实也代表了乡村妇女文化的蓬勃发展,集中展现出妇女群体高超的手艺与灵动的智慧。“无论是鞋样的设定,还是款式的翻新,又或是花纹的选择,都是蟹塘几代妇女群体不断传承创新的结果,凝聚着妇女群体的智慧结晶。”时代潮流在变,民俗技艺也在变,村里的许多年轻媳妇儿在朱奶奶的图样模板的基础上融入了创新样式,猪头鞋、鸟头鞋、船头鞋等一批全新改良的品种引领民俗创新的新浪潮。
一双小小的虎头鞋,更犹如一剂止渴的乡愁解药,慰藉了许多常年在外地求学工作、漂泊不定的游子的心。在外地求学的大学生文佳佳是蟹塘社区本土人,学得正是服装设计专业,朱奶奶的虎头鞋让她真正认识到了民俗文化的无限魅力。“我做设计的时候会把朱奶奶手工裁剪的图样融入进去,老师们都说很有传统中国风的浓厚韵味。”常年在外求学,文佳佳也会想念故乡与亲人,每次拿起虎头鞋,轻轻抚摸着柔软的鞋面与彩色的花纹,小姑娘的内心深处总会涌起一阵阵暖意,一丝丝波澜,“每次上课看着从老家带过来的虎头鞋,就会有许多回忆涌上心底。”文佳佳深情说道,“就像家里人陪在身边一样,心里觉得很踏实很温暖。”在外地打工的小张今年过节一回家,就直接去朱奶奶家买鞋子了,“闺女刚刚出生,我寻思着给娃买一双沾沾喜气。”小张笑着说道,“平时在外面也难得陪伴家里人,有时一挂电话就忍不住流眼泪,现在闺女出生了,作为父亲买双鞋子送给她。”
朱奶奶的虎头鞋文化目前也成为了蟹塘社区“五彩志愿”文明实践版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蟹塘社区持续推进文明实践创新的一方文化平台。“我们正加大对虎头鞋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保护,把它作为蟹塘乡村文化的一项特色品牌持续宣传推广。”蟹塘社区书记李佳谈道。在以李佳为首的五彩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一系列围绕虎头鞋文化的“虎头鞋技艺培训体育课”、“虎头鞋家风小讲堂”、“虎头鞋文化座谈会”的志愿服务项目正有条不紊地展开,细密的针线之外,一股浓郁的“最炫民族风”正在蟹塘社区掀动起民俗文化学习的热潮。不仅本村的妇女,就连隔壁村的妇女也在志愿热潮的带动下积极投身于虎头鞋技艺的传承中。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广阔平台,虎头鞋文化正逐渐深入千家万户,育化殷殷民情。“虎头鞋文化承载着我们蟹塘乡风民俗的厚重底蕴,凝聚着我们蟹塘的历史情怀,我们也希望吸引越来越多的年青人乐在其中,充分感受到民俗文化的活力与乐趣。”
现在的朱奶奶,在志愿服务热潮的引领下,俨然成为了蟹塘的“网红”,不仅是制鞋手艺的传承者,更成为了村里制鞋文化的义务讲解员,“经常去村里的家风讲堂去开讲,现场为年轻妇女手把手传授制鞋的手艺,看到大家那么热情,我自己也浑身充满激情。”朱奶奶笑着说道。耄耋之年的朱奶奶在志愿活动中又重新焕发出年轻的生机,现在朱奶奶正忙着给自己的重重孙子赶制虎头鞋,“现在我们是四世同堂了,我的小重重孙子也穿上了虎头鞋。”一针一线间,联结的不仅是乡邻和睦的淳朴风气,更潜藏着其乐融融、家族兴旺的殷殷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