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点亮理想之灯,当好青春领路人——记2021年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张海玉
2021-12-09 07:54:00  来源:新华日报  

娃娃脸,小个子,嗓音洪亮,语速飞快,这是学生们对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本科生专职辅导员张海玉的印象。12月7日,这位90后辅导员获得2021年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称号,成为我省高校首位获此殊荣的高校辅导员。

对张海玉来说,思政课堂从来不局限在教室里。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她用爱相伴,点亮青年理想之灯。

从2016年起,张海玉就跟学生们承诺,每个工作日写一篇辅导员网络“微主题”工作日志。从“校园贷”到“自我保护”,从“考前膜拜杨超越”到“短信收到请回复”,内容涵盖时事热点、心理健康、学业指导等多方面,张海玉这一“谈”就是几年,《谈谈那些事》目前已累计600多篇52余万字。

在这当中,张海玉与学生构建起了坚固的情感羁绊,一名有着受助资格认定的男生,过年时向她发来消息:“老师,谢谢您!是您每天的文章支撑着我度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日子。”“每次和海玉老师交流都能感觉到一种力量。很多事情不能和同学说、和家长说,却能和她说,很感谢她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建议。”

与学生相关的事几乎占据了张海玉所有的时间。在这种被她打趣为“共生”的关系中,她从学生身上“汲取营养”,自己的辅导员工作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延伸,学生也在细水长流的相处中悄然成长。

收到第二次学业警示的时候,才大二的某同学觉得自己的大学生活可能要就此结束了。没有劈头盖脸的批评,也没有咄咄逼人的追问,张海玉运用自学的工作方法“教练技术”,引导他每天为自己打分。分数高意味着他度过了有意义的一天,张海玉会同他分享收获的喜悦;分数低则意味着他遇到了困难和挫折,她会帮忙一起想办法。

一年多的时间,张海玉坚持每周和他一起跑一次步,每天和他聊聊心情、学习,该同学的状况逐渐好转,不仅通过了大三的所有考试,除了尚未开课的两门课外,还完成了挂科课程的重修补考。海玉老师让学生重拾起学习的信心,在学生口中:“她像春风一样,很温暖。”

常知学生事、常解学生忧,张海玉还成立了“小暖解忧杂货铺”,学生们可以线上、线下给她写信,张海玉会一对一解答。“学生们也就二十岁出头,有时候遇到困难自己不太容易想明白,作为辅导员要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入学军训时,张海玉号召同学们写入党申请书。有学生主动找到她问道:“信仰是很谨慎的事,但我现在并不明白共产主义信仰是什么,如果草率地写入党申请书,我觉得心中有愧。您能不能给我推荐一些书,让我去了解、比较,经过深思熟虑再决定要不要入党?”张海玉回想起自己初入大学时写入党申请书的情景,是单纯的兴奋与期待,而新时代下学生的特点发生了变化,要想做好辅导员工作,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进行价值引领和思想引领。

工作以来,张海玉一直在思考,硕博所学专业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班出身的自己如何在做好日常事务管理的同时,发挥专业优势,更加注重心灵对话和价值引领呢?她主动走上了讲台。

除了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外,张海玉还开了一门选修课《哲学与人生》。 张海玉的课堂总是不乏丰富的案例,既贴近时事热点,迎合了学生的兴趣,能久久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让学生切身领悟知识点,她的课很受学生喜爱。

作为辅导员,张海玉还将思政课的课堂延伸到了讲台之外。张海玉在年级开设了“我们说”工作坊,每两三周的周日下午,与同学们一起,围绕时事展开讨论。“平等交流,而非管教束缚;思想引领,而非事务处理;教学相长,而非单纯给予”,对于新一代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体和批判的特质,她有独到的理解。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张海玉很喜欢的一句话。在她看来,辅导员的工作琐碎细致,其中的一言一行尽管微小,却可以传递磅礴的力量。

本报记者 王 拓

责编:王逸男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