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点40分,泰兴市信访局三级主任科员白国龙准时从家中出发,摇着轮椅,伴随上班人流来到离家一公里的接访窗口上班。在轮椅上接访群众14年,他架起一座座“心桥”,被誉为“轮椅上的信访干部”。
今年51岁的白国龙曾是一名军人,退伍后当过工人、做过村镇干部。2006年,他调入泰兴市信访局,负责群众来信的办理和人民建议的征集工作,每年处理各类纠纷300多件。在接待来访中,他总是认真分析每一个信访问题产生的症结,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将心比心分析给群众听,并积极帮助解决。工作之余,他还收集、观摩、分析心理学案例,逐渐成为群众信服的矛盾调解专家。
一头扎进工作的白国龙本来可以有更多发展,岂料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春节前的一天晚上,他不幸从楼上摔下来,造成高位截瘫。亲友劝他在家休养,领导也同意照顾。但他婉言谢绝,经过多次向组织申请,2009年,他坐着轮椅回到工作岗位,成为接访科的一名办事员。
“刚开始上班还是有些失落的。”白国龙回忆说,成功化解一起残疾人维权纠纷后,他认识到“决不能自己瞧不起自己”,只有自强才是真正强。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在他上下班的路上,常常有群众主动上前给他推轮椅、聊家常。最让他难忘的是,一天下班路上突然下雨,一名曾经接受过他帮助的人打着雨伞,推着轮椅把他送回了家。“我再三表示感谢,他说,这点小事,不要放在心上。听了他的话,我觉得之前所有的付出和所受的委屈都值了。”
把来访群众当亲人,把百姓诉求当家事。他的抽屉里总是放着数百元现金,给困难群众一点路费、买一份快餐,每年要花上数千元。
在白国龙看来,信访工作就是要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善于倾听群众的心声,把“理解”二字贯穿始终,保持热心、真心、耐心、诚心、细心,努力使矛盾“迎刃而解”。据白国龙介绍,他一天最后一项工作是写下当天的“接访感悟”,日积月累,这样的日记已经达到百万多字。有的矛盾可以当场解决,有的矛盾需要长时间跟进。他专门在手机里建了一个信访接待数据库,每天将接待的信访件记录下来,细化到时间、人名、部门,以便精准跟踪每一个信访件办理进度。
养殖户丁某承包鱼塘,合同一签就是5年,但没干多久鱼塘就被征用,之后一直为讨要补偿款奔波。白国龙得知后,当场将丁某的信访件记录到数据库中跟踪解决。一个月后,丁某如愿拿到5万多元补偿款。
白国龙摇着轮椅走村入巷,接待群众,调解矛盾纠纷,累计行程4万多公里,化解矛盾5000多起,锦旗挂满办公室的整面墙。“身处信访一线,难免会遇到情绪激动的群众,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无论他们情绪多么激动,我从不与他们争吵,保持一颗平常心,反思自己的工作。在事情得到处理后,他们反而更加信任我,主动和我成了朋友。”在白国龙看来,基层信访工作面对的大多是繁琐小事,要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必须精准细致地了解问题。
据泰兴市信访局局长宋凯介绍,2018年起,泰兴成立“暖心信访”志愿服务队,全市17个乡镇(街道)均建立联接联调工作站,91个村居设置“亲民驿站”,93个小区设置“细说心语室”,把工作室的触角一直延伸到基层最末端,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本报记者 赵晓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