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源于“爱基于公”为特征的仁爱文化。其所彰显出的中华儿女“大爱”情怀、“大义”担当和“大侠”修为,正是仁爱文化的外化体现。
中华民族的仁爱观念萌发于舜帝的善行和先民们对善治的期许,一开始就带有道德的色彩。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以儒家“仁爱”、墨家“兼爱”、道家“大仁”观为代表的仁爱思想体系。汉代以后,“博爱之为仁”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一直到近代,康有为把“仁”升格为人类伦理和行为规范的最高准则加以推崇,孙中山把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与中国的传统仁爱理论结合起来,倡导 “救国之仁”。纵观历史长河,我国博爱观点纷呈,但“博爱之为仁”的思想一脉相承,充分显示了中国传统仁爱“爱基于公”的特征。
天下大同:
“爱基于公”的施爱目的
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划时代的历史变革中,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社会处于动荡之中。思想家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开出解救社会于苦难的药方,产生了各样的关于理想社会的设计。《礼记·礼运》借孔子之口描述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世界。儒家眼里的美好社会,不在于物质财富的极度丰富,而在于每个人能够从“公”的角度出发来维系道德人伦,实现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互爱和关怀。为此,儒家开出了药方,提倡“仁爱”,推行“忠恕”之道。所谓“忠”就是尽自己的心,尽心待人;所谓“恕”就是推己及人,推想别人之心,量度他人之苦。这样做,把对亲人和家族的爱可以推广到家族以外的人,把对一个邦国的关切推广到整个天下。“忠恕”并行,大同社会的理想就可以实现。
万物一体:
“爱基于公”的施爱范围
说到儒家仁爱的施爱范围,很多人认为儒家讲“爱有差等”,不讲博爱,以至于“泛爱众”和“博爱之谓仁”等观点形同虚设。其实,儒家讲“爱有差等”别有深意,它揭示了博爱存在的真实状态以及其内在的顺序和层次。孔子给仁下定义时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就把爱亲族作为最大的仁。孟子强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突出“亲”“民”“物”有别:首先是血亲之爱,它是爱之中最自然最亲密的一个层次;其次为仁民之爱,这是后天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最后是万物之爱,这是后天产生的人与物之间的情感。这三者虽有亲疏的差别,却又有着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孟子用“一体”论加以圆融解释。《孟子·尽心下》云:“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用道——宇宙最普遍的善,赋予人和万物以普遍的生命本质。由此可见,儒家的“仁爱”虽然以宗法血缘之爱登场,最终却能突破“亲亲”的局限,把爱的本根基础设定在人能够普遍体悟的亲情之上,走向更为无私和博大的伦理道德之爱,使“仁爱”的光芒普照“天下”,以实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美好理想。这样的博爱较之墨家的“兼爱”无差等和道家的“至仁无亲”,更契合生活实际。
重义轻利:
“爱基于公”的施爱行为
儒家的“仁爱”是饱含道德伦理的爱,“仁”的德性是通过“爱”的情感方式来实现的,而“爱”的现实表达之于其相应的伦理责任就是“义”。出自理性的“义”是用来节制源于亲情之爱的“仁”,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这就是《韩诗外传》所说的“爱由情出谓之仁,节爱理宜谓之义”。因此,儒家把“仁义”并称,并将其作为指导人们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来处理义利、公私、国家等的关系。
在处理义利的关系时,儒家认为,义是功利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应以义制利、重义轻利。孔子所谓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用君子与小人对于义利的取舍,突出了君子义重于利的价值追求。荀子的“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以及董仲舒的 “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等观点,直接明确了义在利前的道德要求。而孟子的一句“舍生取义”,直接把义放在超越生命的最高位置。
在处理公私关系和家国关系时,儒家认为,公是人道与天道的贯通,应先公后私、克己复礼。荀子所谓“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此言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要求君子区分公共道德和私人欲求,并以公共要求克制私人欲求,把公共要求放在首位。《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宋代二程提出“公则一,私则万殊,至当归一,精义无二”的观点,直接用“一”与“万殊”来比喻“公”与“私”的关系,使得“公”具有了形而上的主宰性与原则性,“私”则成为被“公”统领的形而下的对象。因此,正确处理“大公”与“小私”的价值取舍,以国家、民族、民众利益为重,自觉地为国家民众效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处理公私关系和家国关系时不二之选。而那些秉承家国天下的理念,把维持天下公道、人间大义作为己任,不惜牺牲自己的人,被誉为“侠义之士”并流芳百世。
爱,因为公而同;爱,因为公而大;爱因为公而义。这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思想观念长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用中华传统仁爱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好“守正”和“创新”的关系,做到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的有机统一。
沈卫(作者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16JDSZ1018)阶段性成果;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B-b/2020/01/51)阶段性成果。】